近日,网友瑶瑶(化名)私信小郑讲述了她的遭遇。6月15日,郑州一本地博主@郑在发生 曝光一名郑州女大学生打车忘付车费,遭司机辱骂:你要是付不起钱咱俩睡一次,随后该司机在群内公布女孩手机号并称其是“小姐”。

6月7号下午,郑州大二女生瑶瑶考完试打了一辆快车回家,全程没有说过一句话,在下车时候问司机:“是不是走的路远了,上个路口就可以拐的。”司机说是按导航走的。
瑶瑶后来在支付车费的时候卡里钱不够,就没有及时支付。没想到6月8号晚上,司机在软件上开始辱骂瑶瑶。从晚上9点半开始,骂到快十点,瑶瑶发现后并没有回复他,随即把车费25.6元支付了。(来源:大众网)
相关新闻
男子地铁辱骂两女 求扫码日益增多矛盾严重该如何平衡?
2017年3月6日讯,昨天,在地铁上辱骂两名年轻女子、抢夺手机,并在列车即将开动前将其中一人推出车厢的年轻男子被警方抓获。年轻男子因为自己的恶劣言行,受到了网友的一致谴责。可是冷静思考,两名求扫码的女子又该负几分责任呢?

在地铁上辱骂两名年轻女子、抢夺手机,并在列车即将开动前将其中一人推出车厢的年轻男子被警方抓获
求扫码的都是什么人?
“您好,能加个关注吗?我正在创业。”在地铁站台上或车厢内,乘客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请求。从去年开始,求扫码的行为便屡见不鲜。其实,求扫码者口中的“创业”,大多是推销行为,以保健品居多。一名“创业者”告诉记者,在网络上推销产品需要大量关注度,以前的做法是线上购买流量,说白了就是“买人头”。对于初创业或刚入行的新人来说,这样的做法成本太高难以接受,所以就出现了线下扫码的“实惠”做法。作为城市中人流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地铁扫码”逐渐多了起来。
不难理解,“地铁扫码”实际上与以往我们常见的小广告类似,只是把小广告的点对面,换成了更有针对性的点对点,同样属于商业行为,都是被《地铁行为规范条例》明令禁止的。
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安全隐患。如果您遇到拿着一张二维码而非拿着手机求扫码的,一定多加小心,专业人士称,通过二维码植入木马,这在技术手段上并非不能实现。
求扫码真的合法吗?
记者发现,年轻男子与求扫码的女子发生冲突,这件事被很多网友认为是“摆拍”。所谓“摆拍”就是在地铁上发生冲突引来围观,然后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其目的还是对个人或产品的炒作,发生冲突的双方都是“演员”。网友们说,之所以这件事也被误解为“摆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求扫码的人都是求量不求质,见对方无意扫码后便会迅速转移目标,发生冲突的概率不高,能引来男子如此暴怒令人生疑。
虽然求扫码的人不会过度纠缠,但这样行为乘客是否就应该接受?其实不然,求扫码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其实更大,每天数条广告的接连推送,会令人不堪其扰。律师认为,在法律上,这样的行为可以理解成侵犯了乘客的“安宁权”。这项权利的全称是“生活安宁权”,从字面理解,就是自然人享有的维持平静安宁的私人生活状态,并排除他人不法侵扰的具体人格权。
监管存在那些困难?
近一段时间以来,地铁上求扫码的人越来越多。记者就此问题向多座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工作人员说,针对乞讨、卖艺和发小广告等不法行为,他们一般有两种方式阻止,一是乘客主动举报,二是站台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其中后者居多。可是对于求扫码的人,两种监督方式都有难度,因为这样的行为带有很强的隐蔽性。求扫码的人不像乞讨卖艺人员那样有着明显特征,但一经发现,工作人员还是会及时劝阻。“地铁里让其他人来扫码,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除了违反了相关条例外,在地铁车厢内频繁快速走动,吸引他人注意力,这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景一鸣)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