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夏至已至 曾是重要日子 今年“苦夏三伏”达40天

2017-06-21 08:26 编辑:TF008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夏至,又叫夏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气。公元前7世纪的一天,古人用土圭量日影,这一天,日影最短,便把这一天称作“夏至”。今年夏至是6月21日,俗语讲“不过夏至不热”,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资料图

“夏至三庚数头伏”,21日,将迎来“夏至”节气。天文专家表示,同前年和去年一样,今年的三伏天依然是40天。据了解,夏至不仅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还决定着当年伏天的长度。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由于庚日在阳历中的日期每年都有变化,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天数加起来就是三伏天的总天数。“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天”来说,7月12日交“初伏”,7月22日交“中伏”,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

“双中伏”是否意味着一定要热40天?“炎热天数的长短,与‘中伏’长短没有关系,这只是日期上的一种安排,公众千万不要认为,出现‘双中伏’炎热天气就一定长。”赵之珩强调说。

那么,三伏天为何最热?赵之珩解释说,过了夏至,虽然白昼一天天变短,但地表的积热还是在逐日增加着,进了三伏,地表积热逐渐接近高峰,中伏期间达到了最热的程度,过了中伏,地表的积热才逐日递减,天气才渐渐凉快起来。

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三伏天”,天文专家提醒,此时节,公众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戒躁戒怒,清淡饮食,规律睡眠,及时补水,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古时夏至是个重要日子

夏至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昼短夜长的更替符号,是应该吃一碗面的节气,除此外,这一天似乎与其他时间也没什么不同。但是回溯至古代,夏至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节令。一个原因是夏至是一个阳气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古语有云“阴阳争,死生分”,“夏至一阴生”,对于看重阴阳的古人而言,夏至当然是与众不同的。

采访中,马老师提到,早在《周礼·春官》中就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的记载,《史记》则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早在周代,就有夏至要祭神的习俗,为的是感谢上天赐福,祈求风调雨顺,清除灾荒。古人对这一节点的看重还体现在诗词当中,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就在《思归》中写有“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至宋代,百官还能因为夏至的到来得到三天假期。到了明清时期,夏至日,皇帝还都要率领群臣一起参加祭祀。在古代,祭祀是非常盛大的事件,由此看来,夏至对于古人而言,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节气,而是比较重大的节日,用来表达人们敬畏自然、顺应天时的情感寄托。

发展至今,祭祀习俗已越来越被淡化,仅有少数地区还存留一点,比如浙江金华地区夏至要祭拜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在山东平阴一带,则有夏至日祭祀祖先的习俗。

 

来源:综合新华网 青岛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