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揭秘网络时代的新邻居关系 小区里尽是“脸生的熟人”?

2017-06-22 09:23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6月22日讯,当“远亲不如近邻”渐渐被钢筋水泥所割断,网络中,新的“邻居圈”正在构建--微信里,邻居们建起各式各样的“业主群”。或沟通小区信息,或交流兴趣爱好,乃至社区维权、子女教育,都能成为微信里邻居圈的焦点话题。

不串门,能聊家长里短;不相识,亦织人际网络。网络时代的新邻居关系,也颇值得玩味。

“如果大家都到楼下聊天,不会这么放得开”

“小区南门那个理发店怎么样?”傍晚,王芳看到自己所在小区的微信群里有人提问。

半个小时后,这个问题得到了五六个邻居的回复,“剪的还行,不过染发水质量一般”“我办了他们家的理发卡,能打对折,你要是去,可以借你用一下”……

“大家都习惯了有事在群里喊一声,问生活信息的比较多,也有互换物品的,还有组团一起出去采摘的。”虽然只在小区里住了半年,王芳已经在业主群里“认识”了很多邻居。尽管在现实中,她连同楼层的邻居都“见面不相识”。

微信里的邻居圈,也让王芳感受到久违的“远亲不如近邻”。就在上一周,群里有一位邻居发了张怀柔大黄杏熟了的照片,邀请大家一起去采摘。非常动心的王芳,却因为要带孩子上课只能放弃。让她没想到的是,组织活动的邻居“米乐奶奶”,在群里主动问大家,是否需要给带回来一点尝尝。

“太感动啦。”王芳赶紧报名,当天晚上,“米乐奶奶”就在群里招呼报名的邻居去楼下拿杏子。王芳乐颠颠地跑去,从“脸生的熟人”手里拿到了杏子。虽然一共只有12个,但她特别开心,“有一点回到大学宿舍的感觉。”

“育儿群”、“健身群”、“羊毛群”……打开手机,孙可与业主相关的微信群,就有五个。这些群中,有些讨论育儿经,有些分享优惠信息,还有邻居约羽毛球、篮球:“每天几十条信息那是刚起步。”

孙可所在的小区建成入住大约5年时间,业主微信群则是两年多前开始成立。孙可回忆,最早出现的业主群,是为交流小区入住、装修等事宜,时间长了,成员超过200人的微信群,就成了“核心群”。

“群里人多了,讨论的话题就很杂乱。比如我想问幼儿园信息,有些业主没兴趣;他说健身的事,可能我也不喜欢。”久而久之,有共同爱好、需求的业主,开始成立小群。据孙可所知,小区中的“小群”,名目便有七八个,每个群中的成员二十至上百不等。

也许是网络时代的拓展,孙可感觉,微信中的邻居圈,融合了邻居与网友的双重特性:“虽然互相不认识,但能聊许多话题,许多事情一拍即合。老实讲,如果大家都到楼下聊天,应该没有这么放得开。”

一个月前,孙可家中收拾屋子,清出了一批旧书。若是以前,他会顺手就把这些书扔到垃圾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为旧书拍了几张图片,发到了业主群。未承想,不到一个小时,二十多本旧书就有了归宿。

“最快一个邻居,二十分钟就到我家门口了。”来领书的邻居有三个,孙可坦言虽然在群里聊过几次,但从没见过面,“连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书发出去后,几位业主又在群众讨论起来,呼吁爱书的邻居再开一个“读书群”,能够及时分享好书:“估计过不了几天,这群就能建起来。”

“大家互通信息,效率堪比正常的企业经营”

而对于王晨来说,业主微信群给她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来自于大家互通信息,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去年秋天,王晨看到有邻居在小区微信群里发送了一条提醒信息,小区南门的儿童游乐园要关张,“办卡的各位邻居快去退费”。

刚办卡一个月的王晨,下班后急忙去了店里,经过交涉,终于拿回了200元:“这还是去的快,我听说后去的很多家长,一分钱也没要回来。”

罗阳也是通过小区微信群的信息,“挽救”了自己的理发卡。当时小区门口的理发店转手了,新老板不认之前的理发卡。罗阳本来已经要自认倒霉了,可好几个邻居都在小区群里互相支招,还相约着一起找到了小区业委会。

由小区业委会出面,物业、业主一起与新店店主谈判,最终的结果让罗阳非常满意,“原来的理发卡被全额接受了,虽然限定了三个月的消费日期,这已经非常好了。”

在刘洋看来,微信邻居圈与曾经胡同中的邻居圈,作用都是“交流分享”,只不过分享的事物有所变化:“以前邻居间分享的柴米油盐,现在更多是信息和资源。”

2016年末开始,刘洋所住的小区开始筹备业委会,也让微信群中多了一个固定的话题。为了让更多的业主了解业委会知识,有业主自制各种宣传资料分享在群里,还有邻居主动将资料打印出来,张贴到小区的电梯与楼道中。

“所有这些都是自愿的,也没有谁在领导,顶多是问一句谁能打印,就有业主自己站出来领任务。小区里有从事法律工作的,也主动为相关筹备工作提建议。”让刘洋觉得有趣的是,所有工作几乎都在线上完成。某种意义上,这种发自于网络的业主交流,其效率比传统方式更为迅速与便捷,堪比正常的企业经营:“有一期宣传资料,邻居下午才发到群里,傍晚就已经贴到楼道了。”

【副作用】

“微信群中的讨论,往往以年轻人的胜利告终”

虽然对小区微信群的“力量”颇为惊讶,而且也从中受益,不过罗阳还是把业主群设置了“免打扰”,而且也很少往前翻信息。因为他特别讨厌有的邻居在群里为自己打广告、拉选票:“时不时的就有人跳出来,请大家帮她家里人投票,挺招人烦的。还有各种卖东西的,要是我是群主,早给他踢出去了。”

“感觉业主群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控不好,反而可能破坏邻里关系。”孙可承认,互联网技术让曾经冷淡的邻里关系,重新变得热络起来。但并非所有业主,对于微信群的理解都一致。

“有的业主,什么事都跑到群里说。比如楼上吵到他,也到群里冷嘲热讽一般,有点新时代骂街的意思。”孙可认为,影响范围较小的邻里沟通,还是应该放到线下进行。尤其是涉及到各种冲突、负能量的事件:“发到网上不见得解决问题,两个人还会因此怼上,以后事事互相针对。”

与此同时,业主年龄不一致,代沟会让不见面的沟通,多了误会的可能性。

“年轻人爱开玩笑,但老年人格外认真。一些年轻业主随口一说的事情,老邻居就会很上心。”孙可的业主群里,曾爆发过因楼道停车的争论。部分年轻业主吐槽楼道停车以老年人居多,还转发了几个“坏人变老”的帖子,这让群中的老年邻居颇不能接受,双方还起了争论,“多亏有业主打圆场,否则都不知道怎么收场。”

从中老年业主的角度,微信群的话语权,也被年轻人牢牢掌控。由于使用习惯、打字速度等问题,涉及老中青利益不同的话题,微信群中的讨论,往往以年轻人的胜利告终。

“本来用微信的老人就少,打字打不过年轻人,用语音人家也不听。”孙可的邻居,71岁的韩先生表示,以往的邻里关系都是面对面的交流,就算年龄有所隔阂,但至少“知根知底”。如今换到微信讨论,大多时候甚至不知对方的年龄、工作等信息,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上次群里讨论停车的问题,好几个老邻居都觉得年轻人不理解老人的苦衷,有的还生了好几天闷气,问题又没解决,何必呢。”(部分业主为化名)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吴楠 周明杰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