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五色流苏垂袅袅 为何古人生活中偏爱这种饰物

2017-06-23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小时候看古装电视剧,觉得剧中古人的生活实在太有装饰感。古人衣袂飘飘的衣着打扮,房间典雅的摆设,侠客手中的剑,青年男女订情用的玉佩等等,看在眼里无一不漂亮而有风致。

作者 晏藜


产生这样感觉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有一处细节尤其不可忽略。这就是流苏,古人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漂亮饰物。人们衣服下摆有,房间帐子上有,姑娘手中捏着的扇子上有,侠客的剑柄上有,少男少女传情用的玉佩同心结之类的物什上更是从来都有。这么一个看似没什么实用性的东西,却几乎无处不在,就好像没了流苏,古人生活中那种精致风雅的古意也就不够了。

因为形状跟禾穗很像,所以流苏也叫“穗子”。人们用彩色丝绒或彩色羽毛之类的材质扎出来,系在人的服饰或者器物上,如果原物古朴,则可以为之增色,若原物本就精致,也能使之更加光洁流丽。

关于流苏的起源,如今未见具体的典籍记载。但它行动摇曳的形态,倒跟古代姑娘头上的“步摇”很相似。《释名》中说:“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我猜想,流苏的形成或许就与此有关,只是首饰垂下的东西从名贵的珠宝变成了相对易得的丝线羽毛。或许是步摇流入民间后,平民百姓家的女儿虽担负不起如此名贵的妆奁,但却也喜欢那种一步一摇的灵动之态,所以就因地制宜地拿来丝绒替代,流苏于是渐渐出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流苏并不是人们如今在一些清装剧中看到的那样,大喇喇地悬挂于宫妃宫女的“旗头”下面,那是影视剧造型师们为了荧屏效果所做的演绎,其实真实的清代宫廷中并不是那样。虽然在“两把头”头型出现后,姑娘爱美的天性确实能让她们在自己的头发上任意发挥,流苏上头也包含其中,但这种过分爱美其实并不符合当时官方的意志。比如咸丰帝就曾针对后妃头上流苏等饰物下过严旨:

咸丰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皇后:

宫廷之内,朴素为先。朕看皇后及嫔、贵人、常在等,服饰未免过于华丽,殊不合满洲规矩。是用定制遵行以垂永久。

簪钗等项,悉用旧样,不可竞尚新奇,亦不准全用点翠。梳头时,不准戴流苏、蝴蝶及头绳、红穗。戴帽时,不准戴流苏、蝴蝶,亦不准缀大块帽花,帽花上不可有流苏活镶等件,钿上花亦同。

耳挖上,不准穿各样花、长寿字等项。耳坠只准用钩,不准用花、流苏等项……

不惟金玉点翠,圣旨中就连相对没那么奢侈的流苏也被严苛地限定,“梳头时不准带流苏……及红穗”,“戴帽时不准带流苏”,“帽花上不可有流苏”,“耳坠不准用花、流苏等项”……可见,当今《甄嬛传》之类清宫剧中华贵富丽的头饰、看得人眼花缭乱的饰物,是不符合清代宫廷“朴素为先”的规矩的。

不过,越严苛的限定就越彰显出它的受欢迎,美丽的流苏自古以来就是权贵们用来装点生活的必备品。从《后汉书·舆服志》起的各种典籍中,就记载有各式各样的“流苏车”与“流苏马”。比如汉代有一种“大行载车”,就是“金龙首衔璧,垂五采,析羽流苏前后”的面貌。还有一种叫作“辒辌车”的卧车,也是“垂五采,析羽葆流苏”。这种“羽葆流苏”还被用在古人的床帏帐幕中,尤其在贵族的卧房中,“流苏宝帐”必不可少,这从古人诗作中流苏极高的出镜率里可以得到证明,如“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银床金屋挂流苏,宝镜玉钗横珊瑚”、“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等等,在古人的生活中俯仰皆是。或许就像今人没事时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一样,古人也会常常躺在床上盯着帐子上的流苏出神吧。

流苏能装点很多地方,人们看到它时,也总是容易生发出联想。东晋时桓玄篡立谋位,曾在殿上“施绛帐,镂黄金为颜,四角金龙衔五色羽葆流苏”。下面敢怒不敢言的大臣看着这阵仗,偷偷说:“颇类轜车。”“轜车”是古代运载棺柩的灵车,也会垂挂流苏,人们这样诅咒桓玄,可见他的不得人心。果然,失了人心桓玄很快就兵败如山倒。

古人们喜欢随身佩戴流苏,所谓“道家崇紫色,释门尚姜黄,才子香红佳人绿”,指的正是古人佩戴流苏的规矩。流苏的颜色不同,象征的身份就不同,不能混淆。不过那是古代,今天便没有那么些规矩,而且现代人大都不会再佩戴这种显得有些繁复的饰物。但是,只要人们还喜欢中国结、玉佩、香包之类的小物件,姑娘们还喜欢在衣服上加入随风摇曳的婀娜,流苏便会一直存在。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