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地坑院人家: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 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2017-06-30 10:1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夏日黄昏,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张汴乡曲村,年过六旬的李来顺在葡萄地里干完活儿,扛着锄头穿过村里的地坑院回家。其中一间地坑院是他大哥家的。

被称为“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的地坑院承载着当地文化生活的变迁,陕州区的张汴塬、张村塬、东凡塬三大塬区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历史,居住过六代人。

李来顺在地坑院里住了半辈子,现在不少亲戚还是在地坑院居住。

李来顺在填平的老院种了一亩地的葡萄,希望能作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薛菊莲家的“陕塬人家”是当地有名的农家乐,旺季时门口吃饭的游客要排长队。

随着旅游的兴起,传统的“过山灶”又被主人们维修利用起来。

从上面看,地坑院与众不同,从下面看,房间同其他窑洞很相似。

“我曾经也住地坑院,但2009年响应政府号召退宅还田,填了院子变成一亩葡萄地,三年后政策变了,政府开始补助返修地坑院,每家一口人可以补4000元,村里不少人家翻修地坑院后办起了农家院。”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在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但这一带也是传统农业种植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当地遵循“保护先行、协调开发、注重品牌、永续利用”理念,仅在曲村,就有一百多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有的人家在院里办起农家乐,有的开起窑洞宾馆。

薛菊莲家的“陕塬人家”是当地有名的农家乐,老人怎么也没想到,居住了50多年的地坑院突然火了起来,老人和孩子们用传统的“过山灶”做当地特色餐饮的“十碗席”来接待游客。每年春节过后和入秋是最忙的时候,来此旅游的私家车和旅游大巴排满了村里的小路。

地坑院的火爆带动了当地乡村游,也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就业。然而,留在家乡开发地坑旅游的多是年长的一辈人,年轻人已不习惯这种传统的居住方式,很多人还是选择进城务工安家。目前村里除了几家做的不错的农家院外,部分地坑院已开始出现闲置、荒废。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白继开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