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是一个浮华之都。历史的轮转与时代的更迭,在这座城市里留下了一个个独特的印记。

北京“凸”型城廓古城风貌拟恢复图 北晚新视觉
打破时空的隔阂,串起这些轮转更替的印记,将消失湮灭的历史展成一幅浩瀚长卷的,是一条古老而又年轻的长街。
北京人管它叫“平安大街”。
一条平安街 半部京城史
平安大街是北京第二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由于途经平安里和地安门,为表达方便统称“平安大街”。
在明清时,今日平安大街中段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原皇城北城墙,所以叫“皇墙北大街”。到了民国,这里被叫做皇城根。

明代北京地图
当时,这条大街并未打通东西,要从东边往西边走,只能南北绕行,交通拥堵现象十分严重。
所以早在建国之初,就有人设想建造一条横贯东西的“平安大街”,可直到1999年,这个设想才成为现实。

北京城区主要干道“六横三竖”示意图,黑线处为平安大街。北京日报图
这条全长7公里的长街,由平安里西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这五条街道组成。

平安大街建设工程图 京报网 张力制图
它就像一条项链,将散落的明珠一颗颗串起,沿线既有浓郁京味儿的四合院,也座落着雕梁画栋的王府行宫,还有古朴淡雅的名人故居,亦有被枪与火、血与泪洗刷过的痕迹……
恐怕没有一处地方比得上这里,能让人同时领略北京如此多姿的面貌,以至于有人说“一条平安街,半部京城史”。

1999年10月1日 平安大街通车,平安大街东段。北京日报 李士炘/摄
这条十几年前修建的街道,怎么就记录了半部京城史呢?这就要说到一段往事。
修建平安大街时,流行一个口号:“平安大街,文物平安”。这是因为平安大街不仅沿线穿过许多文物古建,连地下也埋藏着更为久远的秘密。
这里曾发现唐代墓葬群、元代古桥、元明皇城城墙遗址、明代排水方沟等多处古迹。
可以说,正是因为修建平安大街,这些文物才得以重见天日,北京城历史中那些空白也得到了弥补。
就以东不压桥为例,它是大运河在北京城区的重要遗址,于修建平安大街时被发现。

修建平安大街时,在吉祥胡同北口发现的东不压桥桥礅。 北京日报图
据史书记载,东不压桥原是通惠河上的一座桥,通惠河是大运河在北京城区内的河段,早已湮没废弃,只留下史书上模糊的文字记载。
而东不压桥桥墩的出土,让通惠河的存在得到了有力证明。

东不压桥桥礅上的龙形浮雕。 北京日报图
如今,东不压桥和通惠河的“玉河”景观,已经重新复现,成为平安大街一景儿,也提醒着人们,这条年轻的大街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血脉。

东不压桥闸口遗迹,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日报 孙戉/摄
多少皇朝兴亡事
除了地下隐藏的秘密,平安大街上最抓人眼球的,无疑是那一座座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王府。
恭王府、醇亲王府、和亲王府、涛贝勒府、和敬公主府…… 皇家的恢弘大气、古拙典雅,都可以一览无余。
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鼎鼎有名的恭王府。
恭王府本是乾隆宠臣和珅府邸。乾隆驾崩,和珅被抄家籍产,赐令自尽。嘉庆皇帝把这座府邸改为王府,赐给庆郡王永璘。
咸丰初年,此府又赐给弈忻为恭王府。前后100年间,王府主人随着权柄更迭几经变换。

恭王府花园 北晚新视觉/图
如今,大多数王府都改作他用,连恭王府曾经的马厩,也在民国时被改建为一处中西合璧式四合院,1963年郭沫若开始在此居住,直至逝世。

郭沫若故居 北晚新视觉/图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而宋庆龄故居原本是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宋庆龄在此住了将近20年。

1995年 宋庆龄故居主楼外景 北京日报 张西林/摄

宋庆龄 新华社/图
还有的王府变成了学校或机关单位,不再对外开放。例如涛贝勒府,民国时是著名的辅仁大学,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所在地。

涛贝勒府 北晚新视觉
正是这些王府的存在,才构成了平安大街大气典雅的独特风貌;
也正是这些王府的变迁,才在这条街上刻录下历史转折和时代变换的缩影。
风云变幻道英雄
其实,时代的风云变幻,历史的风雷激荡,不仅在平安大街上留下典雅的回眸,还留下了枪与火、血与泪的印记。
平安大街东段的张自忠路,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张自忠路与张自忠 新华社/图
这条以抗日英烈张自忠命名的街道上,一东一西,云集了两处特别的建筑,它们记录了北京城最为黑暗的时刻。
张自忠路最东端,是一座仿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这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它看上去伟岸非凡,令人震撼,却有过不光彩的过去。
1926年,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元首的段祺瑞,面对来势汹汹的列强,承认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激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慨。
爱国群众游行至段祺瑞政府门前请愿,却遭到全副武装的卫队屠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现场,北京游行群众在段祺瑞临时政府门前与北洋军阀的卫队对峙。北京日报资料图
这起事件最终酿成47人惨死,189人受伤的悲剧。

部分“三一八”死难烈士遗像:左起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会主席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杨德群、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范士融(中共党员)、燕京大学学生魏士毅。 北京日报资料图

“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主席台两边高悬着“先烈之血,革命之花”八个大字。北京日报资料图
鲁迅先生因此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发表在《语丝》上的文章。北京日报资料图
如今,这座曾经的总理衙门已经风光不再,可这一砖一瓦,还浸满着当年的鲜血和眼泪。
在张自忠路的西端,则浸透了英雄的悲情,这便是孙中山行馆。他一生住在北京的时间不长,却和平安大街有着密切的关系。

孙中山行馆 北京日报资料图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纷争不休。后来冯玉祥占领了北京,并于1924年底,邀请孙中山北上,讨论国是。为打倒帝国主义,重张国民议会,孙中山抱病入京,当时就住在此处。

孙中山先生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后与夫人宋庆龄合影。新华社/图
没想到,入京未到一个月,孙中山便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病危之际,他在此口授《遗嘱》及《致苏联书》,交待后事。

孙中山在病榻上向国民党诸要人口授遗嘱。北京日报资料图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溘然长逝,终年仅59岁。

设在中央公园社稷坛大殿(今中山堂)的孙中山灵堂。灵旁站立者右起:孔祥熙、宋子文、孙科、戴恩赛、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北京日报资料图
平安大街上这处宅院,也作为孙中山的寿终之地,被打上独特的印记。

今孙中山行馆外景 京报网/摄
虽说人民的鲜血,伟人的遗憾,给平安大街增添了几许悲情的色彩,却也让这条长街的底蕴变得更为厚重。

1999年 平安大街通车
其实,历史沧桑的印记,皇朝兴亡的叹息,风云变幻的血泪,早已让平安大街超越了一条交通要道,成为北京城最独特的存在。
想要读懂北京城,先从这里开始。(豆沙饼)
(原标题:这条7000米的长街,藏了半个北京的秘密,逛过多少次都未必知道!)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芝麻匠通讯社”,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芝麻匠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