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读者谷玉彰先生37年收藏《北京晚报》 这套宝贝疙瘩昨天“回娘家”

2017-07-14 10:24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7月14日讯,“从《北京晚报》复刊至今,所有的报纸我都完好保存着。”今年66岁的谷玉彰,从1980年2月15开始订阅本报,并将所有报纸一期不落装订成册,完好保存。这在京城恐怕绝无仅有。对于谷玉彰来说,报纸上的文字,是时代变迁中一个个真实片段,是弥足珍贵的资料。这段时间,他一直想能让这些藏报回到报社来,“更多的读者、年轻记者手边有这样一份资料,可以随时‘翻阅’北京城的变迁。”昨天,本报记者来到谷先生家,一万多份藏报就此被妥善转移到了报社。顶着酷暑,谷先生、记者和搬运报纸的工人师傅们一齐浑汗如雨,忙活这样一件喜事,大家都不惜余力。

多少年过去报纸完好如初

37年藏报一期不落

张自忠路3号院,是谷玉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退休前,他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单位在这个院里,如今住所也在这。

1980年2月15日,《北京晚报》复刊了。谷玉彰说,用现在的话来说,《北京晚报》在那个年代是绝无仅有的文化大餐,所刊登的新闻对百姓的生活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副刊又充满了文化特色,尤其是京味文化,“所以当时单位毫不犹豫地订阅了。”

除了单位订报,谷玉彰也给家里订了晚报,每天下班回家,慢慢品读报纸上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我最喜欢的是《五色土》栏目里的京味文章。”从那时候开始,谷玉彰把收藏报纸当成了习惯。每隔一段时间,谷玉彰就把报纸叠成一厚摞,装订成册,做上牛皮纸封面,便于浏览和保护。几十年的报纸至今完好无损,都得益于他的精心呵护。

谷玉彰多年来订报是在邮局。20年前,有一次出差,忘了托付人帮忙收报纸,结果回来的时候少了一期,他为这件事真是着急,那几天他串门格外勤,每到亲朋好友家准得问问家里还有没有旧报,就这样,终于把少了的那期报纸给找回来了。

对于谷玉彰来说,报纸的作用不仅仅是收藏品,他个人平时也撰写大量的书籍、文章,每当“翻阅”某个时代的某些片段时,《北京晚报》是最好的依据。“大到当时的国家政策,小到街头巷尾的小特写,咱晚报都有涉及。”

报纸上的北京天天变

“当时头版有个标题,就叫‘复刊的话’!”到今天谷玉彰还记得,《北京晚报》在1980年2月15日复刊的头一期报纸的头版内容。

谷玉彰说,当时《北京晚报》只有4个版,晚报的发展就像咱们这座北京城一样,内容是越来越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求知的欲望、关注的事物也越来越多,晚报紧跟着形势,满足人们的需要,到如今,健康、旅游、金融无不涉及,更亲民了。

《我们日夜在聆听》这个栏目谷玉彰一直在关注。他说,一份报纸不光是注重可读性,你们的记者还能“贴着地皮”采访,实打实为百姓解忧,可见这份报纸的责任感。“它的分量不一般,所以我一直坚持着收藏、整理。”

最近这段时间,谷玉彰最关注的是本报“两学一做”的相关报道。谷玉彰说,其中传达“开展多种形式党性教育”的精神让他挺受启发。谷玉彰已经退休10年了,现在他是书报资料中心离退办党支部的党支部书记,在单位微信群里他做起了“微党课”,“报纸上的重要时政内容,我都发在微信群里,让年轻人、老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学习、转发。”

谷玉彰先生

要给藏报找到好归宿

退休以后,谷玉彰把藏报都放到了住处。张自忠路3号院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谷玉彰住的小楼外表看古色古香,内部环境其实仍保留着过去筒子楼的制式,想存留下这上万份报纸绝非易事。谷玉彰把藏报小心翼翼封存,放置在狭长的筒子楼楼道里。为了避免藏报受损,基本装报纸的箱子都放在高处。即便如此,每逢阴雨,谷玉彰总是要把藏报都检查一下,最怕受潮。

“我想回老家,把我正在创作的这本书完成。”谷玉彰考虑,近期要回到河北石家庄老家,这些珍藏了37年的报纸恐怕带不走了。“虽然难以割舍,但我想是时候该让这些报纸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记者刚刚拜访谷玉彰时,他说“我相信文字是不朽的!”对于这句话,他是这样理解的:“现如今,我们看报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在多年前并不是如此,那些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文字,唯一载体就是那张对折的纸,所以我希望将这些老报纸贡献出来,让上面的时代记忆传承下去。”

“我现在的想法是,能让我的收藏回‘娘家’。”谷玉彰说,这些报纸是他的宝贝。若说托付,就要托付给同样珍视这些报纸、笔墨的人,思来想去,只有让藏报回到报社他才放心。对于报社而言,这些报纸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万多份藏报就此被妥善转移到了报社

藏报昨日“回娘家”

谷玉彰的心愿,得到了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报社研究决定,感谢谷先生的捐赠,接藏报“回家”。

昨天一大早,记者再次来到张自忠路3号院。见到谷先生时,他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了。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谷先生早早起床,将放在柜子顶上的藏报,一箱箱搬到老楼的走廊里,并用粗笔编上了日期。谷先生指着其中一个箱子,脸上的表情很是兴奋:“快来瞧瞧,这箱子里的,就是1980年的报纸!”

在运输车到达之前,记者与谷先生相互配合,将走廊上边边角角的报纸都集中在一起,把后续的日期标注工作完成。正如谷先生所说,城市的的发展越来越快,百姓的关注点也在增加,于是记者怀里的报纸也一年比一年更厚重,原本一次能搬动一年的报纸,到后来一次只能搬动一个季度了。“一张纸不沉,叠在一起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厚重感。”

更为辛苦的是搬运报纸的工人师傅们,老阁楼的木质楼梯,难以经受太重的负担,想一口气搬走太多的藏报比较困难。工人们顶着正午的烈日,几十次往返楼上楼下,近一个小时,终于将整套报纸装上了运输车。

望着运输车离开了大院,谷玉彰心满意足,他说在自己回老家前,完成了最大的心愿。对于自己的这段藏报经历,也想要写下文章作为纪念:“标题我都想好了,《京城百姓小棉袄 多年集报回娘家》。”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景一鸣 陈圣禹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