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临汾会馆腾退大杂院获新生 北京首座会馆历史文化陈列馆建成

2017-07-18 06:15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日报

2017年7月18日讯,有着400年历史、曾沦为大杂院的临汾会馆重获新生。清退30多户居民后,东城区对其进行修缮保护,建成“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近期对外开放。馆内集中展示了北京会馆的产生、发展、辉煌、建筑特色、文化特征和当今保护利用等情况。这也是全市第一座会馆历史文化陈列馆。

2015年,东城区完成了30多户居民的腾退 姜真/摄

从草厂三条走进西打磨厂街,路北把头一座灰色二层小楼,就是临汾会馆(东馆)所在地。“北京临汾会馆分西馆和东馆,西馆在前门外廊坊三条,我们这儿是东馆。”馆长张勇告诉记者。东馆也被称为临汾乡祠,由临汾旅京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共同筹资兴建,服务于商业活动的同时,兼具祭神、演剧、联谊等功能。临汾乡祠建于明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商务总会成立,各行商人纷纷组建各自的行业商会,临汾乡祠废弃不用,此后逐渐成为居民院。

2015年,东城区完成了30多户居民的腾退。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布局,对临汾会馆进行了修缮。

现在走进馆内,能看到多处历史遗存。“第二道门这个木质的门框,还有门楣上‘紫气东来’四个字儿,都是原来就有的。”张勇介绍。中殿屋顶,发黑的梁、柁也是原来的构件,上面的“金龙和玺”彩绘,金蓝两色的双龙戏珠图案依稀可见。中殿的东西山墙上,还留有清乾隆、光绪年间的石碑四块,上面的文字讲述了当年牙行和商会之间的斗争,佐证了会馆存在的价值。后殿还保留有康熙年间的两块牌匾。

“临汾会馆建筑规制、格局都保存的比较好,是对会馆建筑最好的展示。”东城区相关负责人段金梅表示,东城区邀请了王世仁、刘超英、韩勇等专家,进行规划、形式设计、单元划分、大纲撰写等。今年3月,开始布展。目前,陈列馆正在进行布展的收尾工作,并培训讲解员,近期对外开放。开放后,计划每周拿出两天时间提供免费参观。

临汾会馆是东城区对会馆遗存保护再利用的尝试之一。据了解,东城区仅前门地区,就有会馆遗存35处。东城区正在尝试修缮后的活化利用。其中,建于1893年的台湾会馆,已经于2010年5月7日修缮完工对外开放,与相邻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一起规划使用。建于明代的同乡会馆吉州会馆,2009年按历史风貌重修竣工,现在成为前门规划展示中心。旧称“北京平遥颜料会馆”的颜料会馆,目前正在修缮中。今后,这里将打造为戏剧产品孵化与展示基地。(记者 于丽爽)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