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内

漓江遭采挖生态环境被破坏 采石场复绿工程已投入2亿多元

2017-07-19 14:16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7月19日讯,桂林山水甲天下,号称“中国山水名片”的漓江是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然而秀美漓江一度存在采石挖沙等行为,特别是一些采石场甚至无证非法开采,使漓江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去年以来,当地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挂牌督办下,着力整治违规违法开山采石问题,20多家采石场被依法取缔,37人被问责。但被破坏的山体修复难度大、周期长,漓江流域“山常绿、水常清”依旧面临挑战。

灵川县大圩镇马家村的采石场修复后的场景

绿植稀稀拉拉山体修复难度极大

在灵川县大圩镇廖家村,记者看到,3家露天采石场采石设备和厂房已全部被拆除,山间的平地上种上了狗芽草等草类,陡峭的山体上种植了一排排植物,铺设了水管,施工时悬挂在山体上的缆绳还在。抬眼远望,原始的山体绿树葱葱,而被采石破坏的山体经过修复,能看到稀稀拉拉的绿色植物。

“山体修复施工的难度极大,山体整体坡度达到80度,机械上不去,只有靠人工。”灵川县甘棠江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罗荣亮说。工人需要先在陡峭的山体上钻孔,插入钢钎,绑上铁丝网,铺上无纺布,建成一条条V型槽,再往V型槽里倒入泥土,种植植物。在阳朔县葡萄镇东风采石场,3名工人正在红土上种植植物,之前堆放石料的平地上虽然遍布碎石,但斑马草等植物生长良好,山体上一排排V型槽里也种上了草。

据桂林市环保局介绍,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18家采石场和灵川县3家采石场均已完成了关停、证照注销等工作,厂房、设备已全部拆除,并按照“一场一策”方案完成生态复绿工作,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36万平方米。“仅21家采石场复绿恢复生态目前已投入资金约2.58亿元。”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因在漓江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内违规建设采石场问题,桂林市相关部门共37人被问责,包括处级干部15人。

“靠山吃山”的村民生活出现困难

马家村村民马乾生几年前发现石料运输“有赚头”,于是购置一辆中型卡车,主要为采石场运输石料到各建筑工地,一年至少有5万元利润。采石场关停后,他只能把卡车低价处理掉,现在到各处打零工。不仅是马乾生,马家村40多辆运输车多半已经卖掉。马家村田地很少,采石场曾是村民重要收入来源,涉及3个村民小组约230户村民,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70万元的租金收入,还可安排大量就业。采石场关闭后,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村民只好赋闲在家或外出打工。不过,对于关停采石场,大部分村民表示支持。“炸山震得一些房屋开裂受损,没几天桌上就积了一层厚厚的灰,虽然少了一笔收入,但环境变好了。”大圩镇敢兴村委会副主任熊芳运说。但与此同时,一些“靠山吃山”的村民生产生活也出现困难。

“目前村里已经和企业签订合同,村民用土地入股,由企业开发以前的采石场,种植花草、发展观光农业,门票收入的30%分给村民,但旅游业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真正见效还需要时间。”廖家村党支部书记马连满说。

尽快建立漓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专家认为,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山水旅游“名片”,漓江流域的生态综合整治与管理“拖不起、等不得”,建议统筹考虑,尽快建立漓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当务之急是尽快立法,让漓江保护有法可依、执法有据。郭纯青认为,既要注重漓江核心景区,也不能忽略与之紧密相连的周边地区。应按照“大漓江”的保护理念,尽快制定漓江上下游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形成切实有效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其次,漓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应由更高层面统筹开展。20多家采石场复绿工作目前已投入2亿多元,后续仍需加大复绿养护力度。同时,漓江及其支流的截污工程也需要大量资金。 第三,通过对口帮扶等方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漓江生态保护基金。可通过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等方式,对漓江上游和沿岸地区进行生态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向受益者收取补偿费。受益单位和个人,要缴纳生态税。 新华社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