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老北京夏天如何驱蚊防蚊? 盘点最常用驱蚊“神器”防蚊招数

2017-07-20 20:23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再过两天,就是大暑节气了。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大暑”节气前后是北京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也是蚊子最多的季节。特别是连着几场大雨之后,天气潮湿闷热,蚊子更加猖獗。没有现代驱蚊工具的老北京是如何驱蚊防蚊的?“火绳”熰烟、冷布糊窗等等,都是驱蚊防蚊子的招数……

作者: 户力平


明佚名绘编《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的“艾叶”插图

“火绳”曾是老北京最常用的驱蚊“神器”
康熙皇帝赐名“火龙”

“火绳”又称“火要子”,是用蒿草、艾草拧成绳子形状,是早年间夏季常见的一种驱蚊“神器”。因蒿草、艾草的茎叶燃烧起来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蚊子嗅到后就会逃之夭夭。对于“火绳”驱蚊,明方孝孺在其所撰《蚊对》中记载:“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

在老北京,住在大杂院里的人们晚间生活比较单调,所以天一擦黑儿,多聚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聊天。这时也正是蚊子开始猖獗的时候,为了防止蚊子的骚扰,人们便点燃起早就准备好的火绳,用阵阵烟雾和蒿草味儿将蚊子驱散。火绳有正反之分,所谓正,就是在点火绳时要把搓拧过程中留下的毛茬朝后,这样火绳才能够充分燃烧;如果反了,不但不易燃烧,还会自动熄灭,达不到驱蚊效果。

过去一出城门,人烟稀少,关厢之外多是荒地,长着许多蒿草、艾草。一到夏季,人们就到城外去采些回来,然后编成草绳子,俗称“打火绳”、“搓火绳”。 “打火绳”很有讲究,一是不能编得太长,一般在三尺左右,以便每天使用一根;二是编得不能太粗、太紧,编得太粗太紧不易燃烧;三是要用刚采回来的鲜蒿草打火绳,柔软易编。打好的火绳一般要放在房檐儿下呲晾一天、半天儿的,但绝不能晒干了。傍晚擦黑儿的时候,蚊子刚一上来,便将火绳点着。火绳一般要放在一个破盆里,这样燃烧后的炭灰不会弄得满院子都是。由于火绳只有半干儿,带着潮气儿,点燃后,只是冒烟,不见火苗,蚊子闻到蒿草的气味会被熏跑,人们便能踏踏实实地在院子里乘凉聊天。为了能安稳地睡个好觉,人们一般在睡觉前还要将门窗全打开,然后在屋里熰上一段火绳,满屋里弥漫着蒿草的幽香,既不刺眼,又不呛人,而把屋里的蚊子全都熏出去,然后再关上门窗,这一夜就没有蚊子骚扰了。

“火绳”还有个雅称,叫“火龙”,据传为康熙皇帝所赐之名。有一年的七月,康熙微服私访,傍晚时分借宿在京东运河畔一户人家。可刚一躺下,蚊子就上来了,康熙皇帝被蚊子折腾得是躺着不是,坐着也不是。正在这时,一股淡淡的蒿草味儿弥漫在屋子里,很快就没有蚊子了。康熙皇帝第二天醒来方知是房东点了一根火绳,放到他睡觉的屋里,熏走了蚊子。康熙皇帝对这火绳的“功效”大为赞赏,但觉得这名字尚不够雅,便即兴赐名“火龙”。

早年间一进农历六月,京城街巷中就有卖火绳的,多是城近郊的农民,打些火绳拿到城里,一边走,一边叫卖:“火绳——熏蚊子!”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蚊香的广泛使用,火绳才逐渐减少,如今已难寻其踪。

冷布糊窗曾是老北京最普遍的防蚊招数
打磨厂“兴盛祥”包揽了皇宫用的所有冷布

说到冷布,如今已很难觅到了,而早年间却是夏秋时节用来糊窗以防蚊蝇骚扰之物。冷布实为一种纱布,老北京人多称其为“窗纱”。冷布名为“布”而非“布”,非“纱”而似“纱”,是用木机织的一种窗纱,单股细土纱,织成孔距约两三毫米大的纱布,再上绿色浆或本色浆。干后熨烫平整,用来当窗纱糊窗,既可通风透气,又能挡住蚊蝇进入室内。

在老北京,人们入夏之后一般都要把房屋外面或里面活的窗子吊起,然后将纱屉子上的旧纸、旧纱扯去,糊上新的冷布,以防蚊虫飞入。清乾隆年间,前因居士《日下新讴》有《风俗竹枝词》云:“庭院曦阳架席遮,卷窗冷布亮于纱;曼声□(原缺)响珠堪听,向晚门前唤卖花。”诗中第一句说的是老北京夏日要在庭院架个“天棚”,第二句说的就是用冷布糊窗户。诗后有小注云:“纸窗中间,亦必开空数棂,以通风气。另糊冷布以隔飞蝇(蚊),冷布之外加幅纸,纸端横施一挺,昼则卷起,夜则放下,名为‘卷窗’。” 对大多数北京人来说,在窗户上糊冷布是一种既经济实惠又效果明显的防蚊方法。

过去京城有专门出售冷布的店铺,俗称“冷布庄”,多集中在前门外打磨厂和北官园一带,民国时期有近二十家。冷布庄不织冷布,而是到北京周边各县的冷布作坊去趸货,然后零售,清末及民国时以河北武清(今属天津)崔黄口镇及宝坻县城(今天津市辖区)的冷布最为知名。手工织的冷布稀松如网,俗称“稀冷布”,冷布庄将其购回后,尚需加工整理,也就是以面粉水“浆”一下,然后用竹弓绷紧晾干。晾干后的冷布经纬均匀,挺实而有力。此外还把冷布染成绿、蓝、粉诸色,任买主挑选。

打磨厂有家名为“兴盛祥”的冷布庄,开办于清道光年间,它与其他冷布庄不同,为前店后厂,只出售自织的冷布。其他冷布庄招牌多写“本号自运宽窄各号粗细冷布照行发售一等”字样悬于店前,而“兴盛祥”只写八个大字“独家定制,蚊蝇不入”。据传,“兴盛祥”的掌柜姓崔,是武清人。他极精明,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同乡介绍,每年一过端午,就派伙计到大太监李莲英的府上,把大大小小的纱窗都换上新的冷布,且分文不取。一连换了三年,李莲英觉得过意不去,便让帘子库(位于地安门内大街路东,明清时为皇宫采购、制作、储存帘子之所)总管把每年夏季为宫里提供冷布的差事给了“兴盛祥”。有了这份“皇差”,“兴盛祥”的生意越来越好,成了京城著名的冷布庄,而李莲英也从中得到不少好处。每年的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崔老板都要亲自登门拜访李莲英,并送上厚礼。据《清宫太监回忆录》记载:“夏日里宫中的蚊子多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居然不挂蚊帐,大伙防蚊子的方法都一样:拉上门帘,钉上冷布。这冷布是李大总管特意从兴盛祥冷布庄定制的,做工很是考究,蚊蝇难以进入。”

颐和园乐寿堂为防蚊曾高搭天棚
慈禧太后散步太监手提熏香炉驱蚊

光绪年间,颐和园是慈禧太后夏日经常驻跸之所。据慈禧太后身边的女官德龄回忆,每年立夏以后,秋分以前,颐和园里的蚊子特别多,见人就咬,很是烦人。老佛爷长得富态,肌肤保养得柔嫩、光滑,尤其爱招蚊子。她被蚊子咬了之后,便暴跳如雷地把气儿撒在太监、宫女身上。

每年“夏至”之前,慈禧居住的颐和园乐寿堂要搭起天棚。这天棚与盛夏之时京城王府、四合院里搭的天棚有所不同,那些天棚主要是防曝晒、降暑热的,而乐寿堂搭起的天棚主要是防蚊蝇的。先用又细又直的杉树杆横一根、竖一根地从四面直到殿顶都搭上架子,然后在殿顶上及殿四周的架子上铺上苇席。在宫殿开窗户的地方,用冷布做成纱窗。乐寿堂本来就高大宽敞,加上这个天棚,既遮阳又挡蚊蝇。天棚搭好后,慈禧太后便派太监、宫女守着,发现蚊子,立马打死。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记载:“给老太后寝殿搭天棚,目的是做成一个大蚊帐,把宫殿罩起来。而这蚊帐是非常的大,包括整个乐寿堂。对天棚的要求也必须是严丝合缝,不许有一点空隙往里飞蚊子钻蠓虫。”

有一天晚上,两个宫女在慈禧寝宫门外“上夜”(即值夜班),没留神纱门儿开了一道缝儿,放进去一只蚊子,可巧咬了老佛爷脸。慈禧太后大怒,令两个宫女相互掌嘴,然后让她们一步不动地在院子里站了一宿。这两位宫女被蚊子叮得浑身是包,还被罚月食(每月俸禄)俩月。

夏日里,慈禧太后晚膳后常到昆明湖畔的长廊里散步乘凉,宫女、太监要为她前前后后提着熏香炉来熏蚊子。每年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之日,颐和园里的宫女和女佣们这天晚上都要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举行“女红”比赛。比赛结束后,慈禧太后要对获胜者予以赏赐。农历七月虽已入秋了,但昆明湖边的蚊虫仍然不少,贴身宫女要在她身旁点燃艾蒿驱蚊。

(原标题:老北京夏天如何驱蚊防蚊)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