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四妙招打造磁器口“神奇大路口”:人车不再抢路 交通事故狂降66%

2017-07-21 10:21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日报公众号

谁说车跟人抢路的习惯不好改?!篱笆最近在北京发现一个神奇的路口——行人通过斑马线时,右转车辆几米外停车等候;机动车通行时,行人在安全岛上等待;最难管的非机动车,也走上了专属“红地毯”……

避冲突:右转灯让车人彻底分行

下午3点,记者来到该路口西北角,此时正是人行道绿灯时段,从走上斑马线到抵达二次过街安全岛,竟然没有一辆右转机动车干扰。原来,该路口四个角都有右转道红绿灯。行人绿灯时,右转红灯;行人红灯时,右转才是绿灯,互不交叉。

正在路口执勤的交警蜀黍告诉记者,两三个月前,交管局科信部门对路口信号灯进行了优化,最大限度避免人车冲突。

右转灯确实有效,但司机普遍担心会不会影响通行效率?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由于行人在该路口需要二次过街,经过右转车道前的第一次过街,最多只需要二三十秒。也就是说,右转车并不需要长时间等待行人完成整个过街过程。记者观察的一个小时内,右转车道均能在一个信号灯周期内清空。

“有的路口没右转灯,碰上行人过街也挺费劲,这个路口虽然得等灯,但反而觉得交通顺畅、秩序好。”一位老司机说。

硬隔离:“两线”拉远人车距离

走在这个路口,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宽敞,不仅是路口宽,而且行人的通行空间宽。

“从行人的角度来讲,没有车辆逼近的压迫感。”交警蜀黍道出了“玄机”——施划路口标线时,机动车停止线和斑马线之间的距离被拉大了。篱笆观察发现,“两线”之间距离最大的东北角,能相隔两个车身。人和车距离远了,视觉上的混乱感、冲突感也减少了。

该路口各个方向都设有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需要经过两次、最多三次等待,安全岛旁的非机动车道上还有协管员控制的伸缩护栏。安全岛旁的非机动车道和斑马线位置施划了“红毯”,以此宣告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路权。

这种过街方式究竟有何优点?

交通专家介绍,二次过街方式最早广泛应用于欧洲国家,主要作用是在较宽路口缩短每次过街长度,降低了单次等待时间,减小行人滞留在机动车道内的概率,为老人、孩子等行动不便人群提供驻足空间,提高人、车通行效率。

记者从各个方向进行测试,完成整个过街过程需要大概两分钟左右,单次等待时间并不算长。不过上下班经常经过此地的市民邓先生抱怨称,“过一次马路等两到三次灯,太麻烦了。我更愿意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窄收口:挤压机动车乱行空间

从安全岛出发,完成二次过街时,市民行走的斑马线均有“封闭走廊”,即在斑马线两侧各设有一排黄色防撞墩。行人通行时,不必担心其他方向车辆突然蹿上自己的通道。

这样的“封闭走廊”还有其他作用。“在这样的大路口,不能给机动车在路中间儿留出太多信马由缰的空间。”交警说,他们数次爬上路口旁的写字楼顶层,观察研究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反复讨论和实践后决定,将原来路口一圈人行横道向内移、窄收口,从而挤压机动车乱行的空间。

记者看到,无论是直行车辆还是待转车辆,基本都能在清晰施划的车道线内行驶,少有“越界”。交警介绍,路口的优化工作还在持续,下一步将通过调整信号配时等方式,进一步减少非机动车与行人的冲突。

严处罚:民警协管全天值守

尽管通过信号灯、交通组织优化,将车与人的冲突降到最低,但仍有个别行人和非机动车不按规矩通行。
记者看到,一位女协管员不断喊着提醒非机动车不要越线,仍有电动车绕过伸缩护栏,抢行通过路口。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逆行的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

“再优化的交通组织、再先进的科技手段,也需要交通参与者主动遵守和维护秩序。”交警蜀黍说,每天早晚高峰,都会派两名警力现场执法,除了中午以外的平峰时段也会有一名民警上路执勤,此外全天都有数名协管员值守。他指着路口上方的高清摄像头说,“视频巡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路口内及周边50米范围内发生交通事故19起,与2016年下半年相比下降66%;涉及非机动车事故5起,下降67%,路口内机动车通行率提高12%。

专家观点
【用科学组织、严格执法为交通文明意识培养提速】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认为,在一些超大路口,由于行驶空间和自由度大,冲突面也相对较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硬隔离、渠化岛等措施,减少机动车和行人的冲突点。同时,在有条件的路口,可以增设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彻底解决人与车之间的矛盾。

陈艳艳说,“交通文明意识的培养、交通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久漫长的过程。但是可以通过交通组织的优化、严格的执法,为这个教育培养过程提速。”

 

来源:北京日报公众号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