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秋收起义发起地铜鼓 助毛泽东脱险的革命圣地的回忆

2017-07-24 11:24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7月24日讯,1927年8月12日,毛泽东回到长沙着手筹划秋收起义。9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湖南省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护送下,由浏阳农军的刘建中、周克明带路从安源出发,经浏阳奔赴铜鼓。

毛泽东脱险后栖身的吴家祠。

“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这九个大字由宋任穷将军在纪念秋收起义50周年(1977年)题写。纪念馆不仅珍藏了秋收起义那一段历史,也凝结着铜鼓人对毛泽东的怀念之情。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脱险后只身来到铜鼓,就住在萧家祠(萧永翁祠)左厅一间陈旧的房里。9月10日,正好是旧历中秋节,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召开了三团排长以上干部会议部署秋收起义。

吴家祠毗邻的毛泽东化险福地展览馆展出了铜鼓地区的革命历程,和毛泽东革命生涯中数次遇险的经过。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铜鼓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举行了著名的秋收起义。15日回师铜鼓,三团团部就驻扎在排埠万寿宫。毛泽东同志就住在左边的这间小屋。

秋收起义阅兵广场的军旗雕塑原型就是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的军旗。1927年9月11日早晨,毛泽东在铜鼓县城大沙洲检阅部队宣布起义,标志着毛泽东开始带兵打仗的军事生涯,这次阅兵是我军历史上的首次阅兵。

毛泽东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进入到浏阳、万载、铜鼓三县交界的山区。快到铜鼓边界时,关卡盘问越来越严。晚上,来到浏阳境内张家坊住宿。第二天天刚亮,一伙挨户团就逐家逐户敲门查询。几个团丁反复盘问后去而又返,要毛泽东等人到铜鼓团防局走一趟。

毛泽东边走边想着要趁早逃脱。快到铜鼓一个小村口时,毛泽东猛地抓出一把银元,往前一甩,趁团丁们跑去捡银元之机,毛泽东朝山上跑去。看到毛泽东往山上跑团丁们一边大喊一边紧追。毛泽东机智地跳进拐弯处的一处水沟,借着沟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整个身子躺在水沟里。几个团丁到水沟边搜索了一阵,没有发现,悻悻而去。

毛泽东不识到铜鼓的路,眼看天色渐晚,只好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当他来到铜鼓一处叫月形湾的地方,遇到了一位打柴人。毛泽东上前打听去铜鼓的路。打柴人见毛泽东农民模样,便说:“这一带叫月形湾,已经是铜鼓境内了,前面翻进山不要多久就可以到排埠,从排埠到铜鼓县城只有20来里路,住一夜再走吧。”打柴人领着毛泽东一路走一路谈。当谈到农民协会时,毛泽东问:“你们这里办了农民协会吗?”打柴人说:“办了,蛮热闹哩,农民协会好,只是不该打菩萨。”毛泽东回答说:“不错,告诉你,我就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我在农民协会是反对打菩萨的,今天下面喊捉人,就是捉我,朋友请救一救我吧!”打柴人很惊讶:“怎么救法?”毛泽东说:“这是两块钱,一块请你帮忙买双鞋,一块请你买点饭。”打柴人接钱下山,在一家杂货铺里买了一把伞和一双草鞋,匆匆送上山来,并把毛泽东领到自己家中,煮了一顿薯丝饭,把家里仅有的菜做了几道,热情款待客人。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风趣地说:“我已身无分文,老乡,今天要不是遇上你,我就要讨饭了。”

当晚,毛泽东在吴家祠堂住了一夜。次日清早,毛泽东按照打柴人指的路,赶到铜鼓县城肖家祠。在与打柴人分手时,毛泽东再次询问打柴人的名字,打柴人不肯讲。直到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派地下交通员才打听到,这个人姓陈,名帷德,又叫久兴,是铜鼓纸工工会的会员,后来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作。

解放后,毛泽东没有忘记排埠月形湾,多次给陈帷德写信,称陈帷德是“救命恩人”。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遇险多次。但是,被敌人抓住,却又从容而机智地逃脱,这是唯一一次。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炳辉 程功 摄影报道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