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庆祝建军90周年主题迎参观高峰 “祖国强大了我们非常自豪”

2017-08-02 10:2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8月2日讯,昨天是建军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自7月27日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广受各方关注和好评。

认真看展览的父子

解说员为观众讲解

台前

父母客串解说员

为孩子介绍展品

作为此次展览的“重头戏”之一,利用高科技重现的经典场景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在一条红旗高悬的过道旁,只见火光冲天、烟雾缭绕,让人仿佛置身于硝烟弹雨、炮声隆隆的激烈战场。靠近一看,三名战士正在浴血奋战中,其中一名伏在石头上射击,一名手持手榴弹准备投射,还有一名正跨步拿手枪向下射击。三名战士旁边,还放有几个木箱子和一个麻袋,这便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你看,他们用双手扒开地下的泥土,把地雷埋在下面,再铺上泥土掩饰。”场景旁边,一位年轻爸爸正绘声绘色地给孩子描绘当年的人民解放军如何作战。展厅里,像这样临时客串起解说员的父母还有许多,他们牵着孩子的手,逐一介绍那些颇具历史感的展品,如红军战士过草地煮饭用的茶缸、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相册、张自忠负伤处被鲜血染红的“血石”以及叶挺的私章等。为了让年幼的孩子看得到展品,一些爸爸索性直接把孩子扛到肩膀上。

“我跟孩子都最喜欢武器装备。”一大早专程从密云赶来的李先生带着孩子已经逛了一个多小时,在武器装备模型展台前,他停下脚步,仔细介绍这些展品的性能和特点。

广场上,99A坦克、歼-10飞机、东风-31核导弹等16件(套)现役主战装备成了观众争相合影留念的明星展品。“还是实装看起来有分量,很震撼。”在北京从事机械方面工作的董先生表示,自己对广场上展出的飞机、坦克格外感兴趣,“上次来军博时我还在天津上学,大概是三四年前了。这次刚好赶上建军节,难得看到这么大规模的展览。”

耄耋老人伏案留言

感慨国防强大

“从头到尾看下来,感觉自己又重温了一遍建军90年来的历史,感觉祖国很强大。”在北京从事建筑工作的张先生显得格外兴奋,作为资深“军迷”,他平时在家一打开电视就要看军事方面的内容,还经常浏览各大军事论坛,这次在女朋友的陪伴下前来参观主题展,“第一次来军博,机会很难得。”

在观众留言区,一位处于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正伏案书写着,他的夫人在一旁侧着身,认真看着他一笔一划地写下:“在习主席领导下,国防强大,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力量,世界和平有保障,人民安居生活更美好……”

老先生姓周,曾经是一名飞行员,夫人则是一名教师。周先生今年已经82岁,这对来自四川广安的伉俪现在住在北京上班的女儿家,“军博很值得来,有不少珍贵的展品。”周女士表示,两人退休多年,平时是军博的常客,这次特意来看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排了好长队进来。”

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后,老两口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周先生不禁感慨,“看到我们国家的国防越来越强大,心里特别高兴。”周女士也乐呵呵地笑了起来,“祖国强大了,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幕后

一万三千八的解说词

远远不够

走在展厅中,不时可以看到身着军装的解说员为观众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展品背后的故事。

据军博展陈管理教育部宣传教育室主任、解说队队长林燕燕介绍,此次展览从陆、海、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六大兵种中选拨、抽调了30名解说员,加上军博的10名解说员,组成了目前这支专业解说队伍,为观众提供全天候讲解,“解说员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上,三分之一是硕士或硕士在读。”

从六月初开始,解说员经历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专业培训,“除了政治教育外,还专门从解放军艺术学院请来教声乐的老师,指导他们做气息、发声方面的训练,又请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给大家讲语言表达,包括形体训练的老师,结合军姿训练,帮助保持良好仪态。”

“这些课都是为讲解专业课打基础,更重要的是进行严格的讲解专业培训。”林燕燕表示,对解说员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我们请有关专家讲展览的主题思想、内涵和重点文物背后的故事等。”

在培训过程中,背记解说词算得上基本功,“刚开始有两万多字,后来压缩到一万三千八,讲下来差不多五十分钟,但这只是骨架,背会这些还远远不够,毕竟展览内容丰富,背后的故事有很多。”

林燕燕谈到,以朱德曾经用过的手枪为例,基础解说词中只有一句话介绍,但这把枪是什么枪、产自什么年代、枪身上的字怎么来的,都要靠解说员拓展。“正所谓‘三分展览,七分讲’,我们要在‘讲’字上下功夫,做文章。通过查阅资料,学习掌握,努力背记,运用语言表达和表现艺术生动地讲出来。”

“以讲解‘原子弹和氢弹’为例,我们不能一句话带过,而要向观众介绍:‘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壮举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核垄断,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就零七个月,而我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样生动全面的讲解是需要我们做很多功课的。”

讲解根据观众特点

和兴趣量身定做

“一开始有一百人听你讲,等到展览结束,还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你听,这是对解说员水平最直观的检验。”为了留住更多观众,来自战略支援部队的于爽下了不少苦功夫,“展厅建好前,我们就把展览内容打成图片贴在墙上,模拟现场来练习。那段时间,出了宿舍门就是小样区,每天睁开眼睛就对着小样背词、走位。”

这样的过程,对陆军某部的张伟来说同样并不陌生,“仅仅是第八部分,少说也练了上百次。”不过,小样终究不过瘾。为了提前“找感觉”,张伟等人在施工期间,便顶着刺耳的电钻声和四处飘散的粉尘开始了入场实战。

“背词是最基础的,真正的挑战是对现场观众的把控。”张伟的这番感慨,让来自海军某部的夏旭颇有共鸣。从小出身少年军校的他,讲起武器装备来滔滔不绝。几天的讲解下来,夏旭发现与自己的想象差别不小,“过去觉得主要是准确性和流畅性,到现场后才知道,讲解不是单方面输出,更重要的是互动。有些观众很专业,他们不满足于听介绍,还会主动提问,这对我们的要求就很高。”

在这方面,来自火箭军某基地的刘祎瑛有着同样的感慨,“每天的讲解都不一样,需要根据观众的特点和兴趣量身定做,尽量有针对性。”在刘祎瑛看来,准备工作尽管看似枯燥,但讲解本身总能带来新的收获,“给老同志讲解很受触动,他们经历和见证了军队发展的过程,对历史很尊重,对展览也很期待,从眼神里都可以看出来,他们对国家和军队很有信心。”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宗媛媛 实习生 陈洁玲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