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科学园丁治虫 虫情测报员研究生态防治技术保护园林

2017-08-04 13:06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8月4日讯,几个暑期,颐和园园艺队高级工程师王爽和同事李洁都要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与孔祥波研究员一起进行中华裸角天牛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拉上厚厚窗帘的暗室内,他们借助微弱的红光,利用"Y"型玻璃管对天牛进行行为学研究实验,利用天牛的走向筛选天牛有可能作为聚集信息素的生物试剂。随后利用天牛触角电位仪,进行天牛电生理实验,希望以此找到对付公园内天牛的一种生态防治的技术。

为了人工模拟出天牛在野外活动的自然环境,又便于开展实验,在暗室内孔祥波研究员指导王爽和同事李洁利用"Y"型玻璃管进行行为学实验。

为了确保上午的试验顺利,需要前夜在颐和园内人工捕取用于行为学研究的天牛个体,每只需独立装瓶隔离存放,防止天牛间自相残杀。

实验前,先将剪下的天牛触角固定在触角电位仪的端口。一旦受到特殊的气味刺激,天牛触角表面嗅觉感受器就会引起应激反应,产生膜电位的变化。

王爽对林科院里的一些实际实验技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进行天牛电生理实验前,需要先将天牛触角剪下,天牛的触角的表面具有很多用来感受不同气味的嗅觉感受器。它们的反应非常灵敏、精准度极高,能显著地觉察到含量极其微小的挥发性化学物质。

暑期,王爽在耕织图景区利用平时采集植物害虫标本给小朋友们上了一节题为“防治虫害”的少儿科普课。

颐和园的园丁们坚持了20余年的成虫期人工捕捉天牛工作,为的就是不打药,或者少打药就能降低蛀干害虫对园内绿色景观造成的重大影响,从而保障生态环境和游客的安全。

王爽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博士毕业,到颐和园园艺队绿化一班虫情预报组担任虫情测报员。初入园林,女博士都嫌自己书读得少。没学过的知识,她就找来书籍自学;书本上没有的,她就请教园内有经验的老师傅。

虫情测报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捉虫”这么简单。每日王爽和同事要按照公园树木的普查路线实地调查,观测全园十多处黑光灯、各类诱捕器的监测情况,总结和预测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鉴定有害生物的种类,根据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提出防治意见,指导全园防治病虫害,遇到“重症”还要多渠道探寻防治方法。颐和园内古树参天,绿草茵茵,全园绿化覆盖面积达68.8万平方米,园中乔、灌木等树木达27万株,王爽和同事们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从2009年开始,王爽开始探索植物病虫害无农药控制技术,采用生物或物理的措施控制该区域的有害生物,通过释放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天敌“以虫治虫”。此外,王爽还带着同事们在团城湖周围栽种了不少瓢虫、食蚜蝇、寄生蜂喜欢的“蜜源”植物。“虫口密度是不断消长变化的,害虫数量下降的时候,就由这些花蜜给天敌昆虫补充食物来源。”王爽说。

现在,女博士已成长为园艺队一名优秀的“园丁”,她收获了350余种病虫害和天敌昆虫的监测资料,亲手制作了千余件珍贵标本。在她和同事们的手中,颐和园成为市属公园中首家设立“北京市林业有害生物市级中心测报点”的公园,建立了专门的病理、昆虫实验室,对辖区的测报对象进行系统调查、实时监测和预报。去年起,她又和同事着手将公园里有害生物的监测资料整理成册,预计明年,颐和园植保人员就将拥有自己的“虫情工具书”。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刘平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