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孩子模仿小猪佩奇“踩水坑”遭反对 家长何时能变开明?

2017-08-07 10:2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在风靡全球的动画片《小猪佩奇》第一集中,小猪佩奇和弟弟乔治在水坑里玩耍,它们快乐地跳啊跳啊,不一会儿身上就沾满了泥巴。而在现实中,当孩子想要模仿这个简单的游戏时,家长的态度往往却是:不行。

根据一项近4万份问卷的调查显示:0到6岁的幼儿中,60%连续一个月没有接触过大自然,70%的幼儿从未在自然环境下认识接触真实的动物。在家长的“呵护”下,许多孩子只有羡慕小猪佩奇的份。

开明的“猪妈妈”

上周六的一场疾雨过后,小区的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洼。3岁零7个月的小姑娘悠悠穿上雨靴,由妈妈领着下楼踩水嬉戏。如同动画片里的小猪佩奇,悠悠也玩得特别开心。看到悠悠妈发的朋友圈,小区里的一些妈妈也带着孩子加入到踩水的行列。她们一致认为:这是孩子亲近大自然的一个好机会。

“孩子看了动画片之后,很早就闹着要踩水坑了。”在这件事情上,悠悠妈当了一回“开明家长”。悠悠妈说,虽然有的家长认为雨水脏、有细菌,但她觉得,脏点儿也无所谓,只要安全就可以尝试。一开始,悠悠在一个相对较深的水坑前面,并不敢做动作。在妈妈的鼓励下,悠悠抓住小树把脚伸进水里,发现水刚没过脚面,顿时就放得开了。

悠悠妈觉得,虽然踩水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游戏,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而且孩子还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相比起这些收获来,弄脏衣服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在动画片中,当小猪佩奇跳进水坑时,猪妈妈的角色也让人印象深刻。它把佩奇从水坑里叫了出来,却不是去阻止,而是要求它穿上雨靴再去踩水。教育和示范,就在一个简单的动作之中完成了。

“《小猪佩奇》普及了很多家长带娃踩水坑。”张静是一位“森林幼儿园”的倡导者,在她创办的幼儿园里,孩子们经常会在下雨时去观察没有“房子”的虫子怎么避雨,雨里的花草树木和晴天时候有什么不同。虽然雨后的地面依然是湿漉漉的,但孩子们却很兴奋。

而对于许多家长而言,他们更纠结于踩水坑、玩泥巴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张静认为,并不一定凡事都要强求教育意义。“快乐也是一种收获,这是自然带来的原始快乐。”

“自然缺失症”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能成为“小猪佩奇”。日前,母婴亲子平台“年糕妈妈”通过对近4万名0到6岁的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连续一个月都没有接触过大自然的幼儿高达60%。另外,70%的幼儿从未在自然环境下认识接触真实的动物。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经常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幼儿却接近80%。

“年糕妈妈”创始人李丹阳介绍,这次问卷调查面向的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发达省份,能体现目前绝大部分家庭育儿方式的现状。调查显示,虽然家长们都认识到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带着孩子亲近大自然的重要性。

“这对孩子的成长相当不利。”李丹阳说,接触大自然,能让孩子获取真实的认知,从而获得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创造力和求知欲,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明亮饱满。而远离大自然,会让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不会抬头看看天上星星有多亮,不认识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变得孤独、焦躁、易怒。

“自然缺失症”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的概念。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他首次提出了“自然缺失症”这个术语。“自然缺失症”并不是一种需要诊断或治疗的疾病,而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危险的现象,即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

关于大自然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当然是在大自然里。然而,有38%的幼儿是通过电子产品或者绘本来认识大自然。除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因素,许多家长缺乏让孩子亲自接触大自然的意识。当孩子提出关于大自然的问题时,家长往往会直接上网搜索答案,这也是造成“自然缺失症”的原因。

“孩子太忙”

在北京,多数家长并非没有意识到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的重要性,突出的问题却是早教意识太强。青青藤幼儿园教育教学总监刘善认为,各种各样的早教班、亲子班,占用了孩子太多的时间,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去亲近自然。

她介绍,当前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钢琴、围棋、跆拳道等课外班特别火爆,一个4岁的北京孩子周末会有一天的时间是在课外班上度过。另外,40%左右的家长会在孩子刚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报亲子班。刘善表示,在教育实践中,上过早教班的孩子在语言沟通能力、运动能力和抵抗力等方面要优于没上过早教班的孩子,因而许多家长早早地就为孩子报了班。

另一方面,由于一般家长没有时间带孩子,缺乏科学的育儿经验,他们也更愿意把孩子放到早教班上。许多家长下班晚,给孩子报班,正好可以免去后顾之忧。多重因素下,孩子太“忙”,接触自然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不过,她认为报早教班和亲近太自然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孩子需要通过早教班感知社会交往;也需要通过接触大自然感知鸟语花香,这种从自然中获得的体验太重要了,这两者是不冲突的。”刘善介绍,她给4岁的孩子报了三个课外班,但她早早就在家里准备了雨衣和雨靴,叮嘱家人一定要带着孩子去感知雨水,感知下雨带来的快乐。

“这种对自然的感知很重要,而且一定要让孩子见到实物。”比如向孩子介绍萝卜,就要展示真实的萝卜,而不应该拿图片代替。即使是用萝卜的图片,也要用真实的照片,而不要用卡通形象的图片。

刘善说,通过接触大自然,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愉悦。这种身临其境的的感受还会带来想象力的丰富,对语言表达也有益处。“比如荷花,孩子见过真正的荷花之后,再提到荷花时,美景就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了。只有把很多的东西输进大脑,大脑才会有很多的东西输出。”她始终认为,通过接触自然的刺激,孩子的想象力才会更丰富。

家长不能偷懒

在孩子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家长则要主动担起主导者的角色,在意识上重视起来。

“逛公园也是接触大自然的方式。”刘善表示,无论是动物园、植物园,还是采摘园、农场,都可以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她建议家长可以给自己列一个计划表,可以在出行次数上制定目标,也可以在出行距离上制定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会对亲近大自然带来负面效应。“家长有时候抱怨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没有专注力,不会观察,看起来不爱学习。实际上,家长们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李丹阳说,尤其是一些父母也乐在其中,无法自拔,这让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大大减少。

“认为孩子越早接触电子产品越好,其实是一个误区。”刘善介绍,她经常看到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会给孩子一个平板电脑,这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孩子过早地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不但会损害视力,还会造成专注力的下降。“孩子能一动不动地长时间盯着屏幕看,这是一种机械性的行为,而不是专注力有多强。”

但从实际来看,几岁的孩子成为“小低头族”的情况已很常见。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通过电子产品也可以了解大自然,而且比亲身体验大自然更“有效率”。但归根结底,通过电子产品能了解到的,只能是一个“假自然”。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琪鹏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