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红霉素眼膏、复方甘草片是很多家庭的必备良药,蚊虫叮咬、感冒咳嗽等小病小灾的都能用得上,几毛钱的价格也给很多人留下美好回忆。然而这些家庭常用药最近开始涨价了,在部分地方,廉价药的价格甚至出现翻倍上涨,有的药品在短短一年内价格涨20倍,即便这样仍然一药难求。老百姓熟悉的廉价药去哪儿了?谁助推了药价的上涨?

济南市民杨女士的眼睛最近又上火了,本想到社区服务中心多买几支红霉素眼膏备用,却被告知已经没货了,而且不确定什么时间能再来货。辗转跑了三四家药店,杨女士终于买到了红霉素眼膏,让她想不到的是,短短半年间,原来几毛钱一支的药膏已经涨到了四块六,“虽然也不太贵,能负担得起,但是这么短的时间从几毛涨到这个价格,在心理上觉得不能接受。”
记者随后在济南几家药店进行实地走访发现,不仅红霉素眼膏的价格涨了,像谷维素、立普妥、复方甘草片等药品价格都上涨数倍。以往6毛钱一瓶的谷维素片如今上涨到了8.5元/瓶;治疗冠心病的立普妥以前每盒7块钱,如今一盒的价格上涨到了60多元;而用于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每支价格也已由1年前的5元上涨到现在的110元,价格暴涨20多倍。
其实,济南廉价药供应短缺并大幅涨价在全国并非个例。近年来在全国多地,廉价药频频告急的消息屡屡被曝出。2015年底,安徽一名13岁小患者急需的廉价“救命药”平阳霉素,在安徽全省只找到4盒库存;2016年,溴吡斯的明片出现药荒,全国很多重症肌无力患者都在寻找这种救命药,而这种廉价药的价格也从原本的33元被炒到280元的高价。
山东某医药公司负责人马志强表示,廉价药价格上涨不排除有部分药企通过垄断地位抬高药品价格,“比如前一段时间炒得比较热的鱼精蛋白,可能只有两家生产,北方是北京的厂家生产,南方是上海的企业生产,他们联合起来垄断市场,给政府和社会施加压力来涨价,这种现象也是有的。”
除了价格垄断,廉价药品涨价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当企业生产廉价药的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不断上升,甚至逼近售价时,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企业停产必然加剧廉价药供应短缺,从而助推廉价药价格飙升。山东某药厂研发负责人刘先生说,廉价药被认为是“有疗效、无钱途”,任何一家药品生产企业都无法承受赔本生产,他们很难只靠良心和责任运转,“不涨价药厂就等死,现在确实很多廉价药都消失了,有的药厂也是迫不得已,原价维持不住,比如低价药招标后也不一定能中上,即使中上之后也不一定卖得出去。”
当生产廉价药无利可图,有些企业玩起了“新瓶装老酒”的把戏。同一种药,换个名称、换个包装、换个批文,身价就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此一来,一些廉价药脱掉“廉价”的外衣,以全新包装重出江湖,而每一次换装都意味着价格的飙升。以消炎药为例,从四环素到阿莫西林再到头孢的蜕变,与之紧随的就是价格从几毛钱到四五块钱再到二十多块钱的攀升。
以红霉素眼膏、复方甘草片为代表的廉价药,又被称作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然而,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即便疗效再好,但药品价格低,企业不生产,老百姓没药买,廉价药正进入到一个死循环。如何破解廉价药供应短缺的难题?
对此,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认为,廉价药的供给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来托底,“通过市场手段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之手举办相当数量的政府全资托底药厂,让它赔本经营,政府公共财政兜底,那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廉价药供应短缺的现状短时间很难改变。未来在医药行业里,只有政府、药企和医院三方不断博弈,最终找到一个市场平衡点,才有可能使廉价药真正流通到患者手中。(记者蒋勇) 来源:腾讯新闻
相关新闻
36种药品日前纳入医保报销 医保谈判药品目录是怎么产生的?
2017年8月8日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通知,将36种谈判药品纳入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乙类范围,并同步确定了这些药品的医保支付标准,这36种药品的价格平均降低44%。

资料图 作者:吴薇 北晚新视觉网供图
创新药物疗效显著,对于治愈或改善疾病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都有着不可替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排他性保护,创新药物通常具有市场垄断、单一货源渠道等属性,在市场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的前提下,其价格居高不下,药品可支付性差,无法满足广大参保人用药需求。因此,由国家出面与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谈判,以进入医保为条件,换取药品的大幅度降价,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参保人员。
谈判药品最高降幅达70%
人社部社保中心副主任徐延君介绍,此次参与谈判的共有44个药品,其中谈判成功的36个,成功率达到81.8%,谈判成功的药品统一纳入药品目录乙类范围。谈判确定的支付标准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到44%,降幅最高的达到70%,明显减轻了参保人员药费负担,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医保基金支出。
此次谈判成功的36个药品中包括了31个西药和5个中成药,31个西药中有15个是肿瘤治疗药,涉及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淋巴瘤、骨髓瘤等常见癌种,包括了此前参保人员反映比较多的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还有5个是心血管病用药,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心梗的重组人尿激酶原等;其他的药品分别是肾病、眼科、精神病、抗感染、糖尿病以及罕见病用药。5个中药中3个是肿瘤药,还有2个是心脑血管用药。
本次谈判对创新药和罕见病药给予了高度重视,列入“十二五”以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西达本胺、康柏西普、阿帕替尼等全部谈判成功,治疗血友病的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重组人干扰素β-1b也都成功纳入药品目录。通过谈判将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肿瘤靶向药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纳入药品目录,大大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也兼顾了基金负担能力,并有利于引导合理医疗行为、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创新,基本实现了医保、企业、参保人“三赢”的目标。
高出预期15%以上谈判终止
徐延君说,医保部门认真研究了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并总结了前期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和一些地方医保部门准入谈判探索的有益经验,在2017年版药品目录制定过程中提出对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但价格较为昂贵,按照现有市场价格纳入目录可能给基金带来一定风险的专利、独家药品,探索建立谈判准入机制,由专家评审确定谈判药品范围,组织临床、药学、卫生经济学、保险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谈判。希望充分发挥医保集团购买的优势,在医保与企业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谈判确定适宜的医保支付标准后将这些药品纳入药品目录,以同时兼顾参保人员用药保障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
今年2月,人社部印发了2017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并通过专家评审确定了部分临床价值较高但价格相对较贵的专利、独家药品作为拟谈判药品,拟通过医保经办机构与药品企业谈判确定适当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后再纳入目录范围。4月份,人社部公布了44个拟谈判药品名单,随后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和监督组负责承担具体工作和开展全程监督,并组织专家与相关企业进行了谈判。
据介绍,谈判时要制定严谨周密的谈判规则。一是明确谈判的主体。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的精神,为发挥医保集团购买作用,医保方谈判主体确定为人社部社保中心。企业方一般是谈判药品的生产企业,或者由生产企业授权中国大陆地区总经销商参与谈判。所有谈判主体资格均由律师确认有效。二是明确谈判的政策条件。明确谈判成功的药品纳入药品目录乙类范围,全国统一执行谈判确定的医保支付标准。三是明确申报、评估、谈判三分离。由企业自主申报药品基本信息、疗效价格等方面的材料;评估专家综合各方信息进行评价,提出评估意见;医保经办机构组织谈判专家与企业进行具体谈判。实现各司其职、相对独立,从而保障谈判公平、科学、合理。四是明确客观评价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广泛收集谈判药品及参照药品的疗效、价格、经济性、医保数据等方面的信息,组织临床、药学、药物经济学、医保管理等方面专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评估意见。五是明确具体谈判流程。根据专家评估结果,医保经办机构组织谈判专家与企业逐一进行谈判,现场确认谈判结果。
企业方有两次报价机会,如果企业最低报价比医保预期支付标准高出15%以上,则谈判终止;反之,双方可进行进一步磋商。最终确定的支付标准不能超过医保预期支付标准。这次谈判,医保部门就所有的规则、程序以及药品基础信息、评估参考因素等均与企业进行了充分沟通,做到谈判双方认同规则、心中有数,确保了谈判顺利进行。
44个药品谈了近10个小时
对药物的选择则是组织专家开展评估测算。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的临床、药学、经济学、医保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评估专家组,分别从药物经济性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两个方面开展评估测算。其中药物经济性评估组主要从药品的临床价值、国际国内价格比较、同类药品参比等角度进行分析,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提出建议;医保基金测算组主要以从医保运行数据库中提取的相关药品使用情况和费用信息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数学精算的方法测算谈判药品纳入目录后对基金的影响,从而提出建议。工作组综合两组专家评估结果,按事先既定的规则确定医保预期支付标准。
6月16日,医保部门就全部44个药品进行了谈判。谈判分4组同时进行,从上午10点半至晚上20点基本完成,监督组现场进行了监督,同时对谈判全过程进行了录像,影音资料保存备查。所有参加谈判的企业都当场签署了谈判结果确认书,书面认可谈判结果。谈判完成后一周内,所有谈判企业都签订了正式协议。
评估专家要签保密承诺书
能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是每个厂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经济负担的原因,患者都希望使用能够报销的药品,因此某种药品是不是医保用药几乎直接决定着将来这种药品的销量。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这就有些类似招投标,如何严守纪律,保证厂家之间的公平竞争就显得尤为重要。徐延君介绍,为了保证本次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工作依法合规以及公平、公正、公开,医保部门进行了周密的谋划和安排。
“一是制定严格的廉政保密措施。谈判工作启动时,我们就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评估专家守则》等纪律文件以及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使用等一系列规定,并要求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签订了《保密承诺书》,评估专家则签订了《保密承诺书》和《无利益冲突申明》。同时,成立了专门的监督组,对谈判工作实施全程监督。二是专家评估环节实行两组专家平行评估,人员互不交叉、工作互相独立、结果完全保密。也就是说任何一组的专家在评估中最多只会知道本组评估意见,但不清楚另外一组的评估结果。同时,专家完成评估后,结果也进行严格保密,不向其他人员汇报或透露。三是严格按照规则进行谈判。谈判当天上午,工作组成员以两组专家评价结果为基础,按照既定规则现场确定医保方预期支付标准。事前工作组成员不知道专家评价结果,确定结果后工作组成员进行封闭直至谈判结束;医保方预期支付标准现场密封,专人直接交给谈判组进行谈判。谈判组实行集体决策,完全按照规则进行谈判。谈判全程进行录像,影像资料保存备查。”
徐延君说,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是国际上常见的做法,前期地方也有一些探索,因此虽然在国家层面是第一次,但经过认真总结研究,还是有不少经验可供借鉴。同时,我国已经实现“全民医保”,各相关企业非常重视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这是谈判最大的筹码。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代丽丽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