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不交押金不花钱社区自制单车 变“僵尸自行车”为免费共享

2017-08-09 09:54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8月9日讯,受距离所限,在市区已是一片火热的共享单车,也有尚未触及的角落。首都机场街道南平里社区从实际情况出发,量身打造社区内部的“自制单车”--收集兑换居民闲置单车,组织志愿者维修喷漆,办理发放借车卡,安排专人负责借还车……给居民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更有意义地解决“僵尸单车”问题拓展了思路。

社区三个公益单车停车点之一

杜女士在办借车卡

社区公益单车是清理“僵尸单车”行动的延续

“就这个7号吧!”南平里社区居委会门外,居民杜女士站在一排自行车前左右端详,目光最终锁定了一辆轻便的“捷安特”,兴冲冲地抬手一指。

话音刚落,社区志愿者张国良便将车子搬了出来。他满头银发,鬓角挂着汗珠。一边叮嘱着“注意安全”,一边从钥匙盘上取下一把钥匙,交在杜女士手中。

熟练地开锁、上车,杜女士拧了拧车把,笑着告诉记者,她就住在附近,想出去买点东西,来这儿借辆自行车。“天气这么热,走路久了太累,骑个车能轻松不少,而且这里借车还车也挺方便。”

而在居委会一楼大厅里,居民周女士刚刚办好借车卡,正准备挑辆车子骑去银行。“我自己有(汽)车,但从车库里把车调出来挺费事,就去附近买买菜、办点事,也不值当。”

天蓝色车身、黑色座椅、白色车筐、车把上一溜金色车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乍一看,整齐排列在居委会门外的这些自行车俨然就是时下最火热的共享单车。可再仔细看去,它们大小高矮不一,型号品牌各异。不远处一块蓝底白字的大铁牌揭示了它们的真实身份--南平里社区公益单车。

“我们最早是在去年提出了一个‘自行车搬新家,安全整洁靠大家’的行动,清理出二三百辆无主僵尸单车。但清理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车子可以使用,居民虽然不常用,但又舍不得扔,堆在楼道又有隐患。也是受共享单车的启发,就想能不能我们把这些车子有效利用起来。”南平里社区党委书记张蕊介绍,社区公益单车其实是之前清理僵尸单车行动的延续,希望做得更正规,便申请了朝阳区的政府购买服务,由区里拨款,街道配比,共同承担所需经费。

在单车上做文章,也是基于社区环境的现实考虑。从最近的公交站、超市一路走到南平里社区,大约需要十五分钟。而作为远离市区的机场生活区,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在这里并不多见,偶然看到一辆,还有可能是坏的。

此外,共享单车的使用对以退休老人为主的南平里社区居民来说颇有些门槛。“我们老人不太会用手机,连微信都是最近刚学会的。”72岁的居民冯文芳表示,共享单车需要下程序扫码,存钱交押金,都让老人们有些犯怵。

买来大米墩布“摆摊”

根据品牌车况分档兑换

决定打造社区的专属单车后,居委会买来大米、墩布之类的生活用品“摆摊”,居民们可以用闲置自行车,根据品牌、车况等分档次兑换。“老百姓留着也费劲,换给我们就觉得没有白扔,而且支持了社区活动。”张蕊介绍,活动持续近一个月,社区兑换到了55辆还可以继续使用的自行车。

有了车,还得好好“捯饬”一番。社区合作企业的专业修车师傅,带着22位退休志愿者,顶着烈日对自行车进行了彻底维修,又安装了车筐车铃,并统一喷漆。“我们这些老师傅,退休前都是修飞机的,修自行车更不在话下了!”张蕊赞叹中带着感动,“喷漆时气味很大,天儿又热,但他们都干得特别投入,都说社区给派活,自身价值就能得到体现。”

身为志愿者,冯文芳对自己和老伙伴们的付出颇为骄傲,他动情地讲起另一位志愿者边国民师傅的故事:“那天有36度,他在画自行车的停车位和标识,我在旁边给他打下手。他就蹲在那儿,头上的汗,顺着脖颈子往下流。站起来以后呢,就看到他前胸后背的衣服都湿透了。那天下午从两点干到六点,整整四个小时都还没画完,也不愿意休息,直到把三个停车点都弄完才回家。”

经过一番忙碌,55辆自行车旧貌换新颜。只要是南平里社区居民,拿着身份证或者户口本,过来办卡即可借车。一周里前五天是志愿者按上下午排班,每个班次两人,负责为居民办卡、签协议、借还车辆,周末两天则是社工负责。

冯文芳将之冠名“公益单车”--老百姓自愿来换;志愿者义务管理;用车不花钱不交押金。从7月12日开始,公益单车蓬蓬勃勃运转起来,目前已有30多位居民办了借车卡。

协议书条款三四页

均由居民意见整理而成

蓝色背景的卡面上,一辆线条简洁的白色自行车十分醒目。车轮中三个手拉手的人形图案,传递出“互帮互助”的意味。右下角凸起的编号,让公益单车的借车卡看上去很是精致。

首次尝试社区内部的专属单车,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张蕊表示居委会很大程度上倚赖于居民们的群策群力。“就说这公益自行车的标识吧,也是先向居民征集意见,然后请专业设计师根据这些意见出了几稿,最后大家讨论确定的。”

而围绕使用方面的具体办法,更是开了好多次大大小小的会。“大爷大妈们想得可周全啦,比如我们要求每位办卡人都留一个紧急联系电话,如果没能按时还车,就可以联系他们的亲属,确认他们是否安全,出了什么情况。每次借还车时,负责管理的志愿者要检查自行车的状况,有问题就及时找人来修。”

类似的条款,在居民办卡时需要签订的“借用服务协议书”中列了三四页。张蕊表示,所有条款都不是居委会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由大家的意见整理而成。“我们只是起了引导和辅助作用,真正推动实施的是社区居民。”

虽然已尽力设想了公益单车运转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但张蕊认为肯定还会遇到之前没预料到的状况。例如目前每天的借还车时间是上午9-11点,下午2-4点,且需要当天借当天还。有居民反映时间卡得太死,赶不上去早市买菜。对此张蕊解释,社区单车跟商业联网的共享单车不同,办卡、登记、借还都需要志愿者纯人工操作。“大爷大妈们出来义务奉献,是为大家尽一份心。但也不能给他们添太多麻烦,毕竟家里都有事,真的长时间给他们拴住了,就失去了志愿公益的意义。”

居民有需求,志愿者的时间又不好占用太久,矛盾怎么解决?张蕊坦言还是得依靠群众力量,活动“满月”时召开居民议事会,把遇到的各种问题整理出来一起讨论,看看有没有好的方案。“边运行,边摸索,不断调整。”

正说

从商业到公益

推动北京成为自行车的“共享城市”

“正好前两天我跟一个朋友聊,我们学校每年毕业生离校,都会扔掉很多自行车,能不能把它们利用起来?”了解到南平里社区“自制单车”的运行模式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太刚连声说巧,在刘太刚设想的“人大版本”中,为了有效利用校园废弃单车,可以考虑成立学生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对废弃单车进行维修,使用完全免费。“也不一定重新喷漆,就喷个‘人民大学专属单车’的符号。不上锁,规定不能骑出人大,或者骑出去了一定得骑回来。”

得知南平里社区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刘太刚笑言,很高兴听说已经有社区在做类似的事情。“这是件循环利用资源的好事,既不涉及滥用权力、超越权力,又是服务社区居民很好的抓手。而且居委会在各个环节上征集意见、发动参与,有点居民自治的味道。跟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特别接地气。”

对于南平里社区使用时间上的限制,刘太刚表示,公益服务涉及到管理成本,而在他“更理想化”的展望中,人大的公益单车要进一步简化。“没有借不借的手续,就像自己家里面的东西,不必用个杯子还得登一下记。”

此外,刘太刚特别提醒,做这种“公益单车”要注意潜在的问题,比如骑车时的风险。“毕竟都不是新的,车况有所区别。一些零部件,刹车等等有没有问题?如果骑这个车发生了危险怎么办?公益资产是风险自负的,事先一定要有契约性排除。”

虽然目前共享单车在北京市区已经相当普及,但刘太刚认为,南平里社区的做法依然有着借鉴和推广意义。“跟共享单车的‘随时随地’相比,骑自己的车涉及到保管,抬上楼放家里还占地方,不是那么方便。现在存量的私家自行车,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可能会逐渐成为僵尸单车。可以动员居民参与,不要等到真的成了僵尸单车再处理。”他甚至期待,从商业性的共享单车到社区的“自制单车”,能够一点点推动北京成为自行车的“共享城市”。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魏婧 王靖云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