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盗墓小说《鬼吹灯》为什么火? 探究新时代志怪小说的诞生

2017-08-11 08:39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盗墓题材小说《鬼吹灯》这两年火得很。陆川改编的《九层妖塔》、乌尔善的《寻龙诀》、爱奇艺的网剧《鬼吹灯之牧野诡事》、腾讯视频的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和《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再加上各类舞台剧、游戏,让这个盗墓题材的IP一时风头无两。

作者:何殊我


为什么?作为一个文学类型,盗墓题材的小说在中国长期没有得到发展,这对于崇尚厚葬传统的中国实在有点匪夷所思。虽然中国人历来把孔夫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挂在嘴上,但是丝毫没妨碍古代种类繁多的志怪小说出了一茬又一茬,而且百分之九十九还都是出自读书人之手:张华、颜之推、干宝、陶潜、牛僧孺、洪迈、蒲松龄、纪晓岚、宣鼎、袁枚……有的搜集民间故事,有的坐在屋里自己虚构,汗牛充栋的志怪小说很少有重样的。做得最绝的是袁枚,既然孔圣人不喜欢,那索性书名就叫《子不语》。

志怪小说为什么这么盛行?鲁迅的观点比较有说服力,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分析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即便如此,这些文学作品中盗墓题材的也不多见,有也是零零散散的,当成鬼怪故事的周边产物。陪葬的珍贵宝物、墓地的幽暗属性再加上猎奇心理,按理说在志怪热潮下这类故事应该占大头。但是在封建社会没见到,近现代二三十年代的市民文学兴盛时期没见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场改革时期也没见到。

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古代对盗墓实行严刑峻法,比较有威慑力,另一方面中国人被土地束缚的比较紧,祖宗之地不可动,而且墓里面的故事天然就与鬼故事有关吧——确实,现在盗墓小说中出现很多的千年僵尸、“大粽子”一类的怪物,在古代志怪文学中就不多见。而爱好这个文学门类的书生秀才们,既没有见过皇家的真正豪奢,也没有见过堆成山的金银珠宝吧。传统社会强调道德立国,挖坟掘墓的事儿与传统道德极其相悖,所以同类题材不多。零零散散的有一些也是在官府文书中对着判例出现,很少见诸民间。

近二三十年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类型文学的充分发展。欧美港台通俗文学的外来冲击,以及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写作的再审视,使得各个门类的类型文学开始大行其道。武侠小说、军事谍战小说、青春校园文学、官场小说等都有了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后来再加上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这一潮流最终与网络传播结合在一起,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网络文学。

在此背景下,盗墓题材的小说也顺应潮流而动了。从《夺宝奇兵》系列到《古墓丽影》系列,再到《国家宝藏》和《木乃伊》这些作品的冲击下,在千禧年后网络文学造成的巨大市场需求下,《鬼吹灯》横空出世。

犹记得2006年后,多个网站的网络连载,CHM、TXT、EPUB等各种格式的电子书,正规不正规的出版物,合力促成了这本盗墓题材的小说风靡了网络内外。这部小说的出现,终于把中国文学缺少的一环补了上去。

但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过于凌厉,因此在男性读者中更为流行。而2007年出现的《盗墓笔记》笔调阴柔,很受女性读者喜欢,得女人者得天下,风头立马盖过了《鬼吹灯》。但遗憾的是,《盗墓笔记》的影视改编目前还没有称得上是成功的影视作品出来。譬如爱奇艺2015年推出的一版网剧,整个制作水准还停留在手持摄像机的网友制作水准上面,再加上“小鲜肉”的演技不在线,很快被人遗忘,只留下了一句台词“上交给国家”。

这两年,可能是网络制作方也意识到了影视的问题不能完全借助互联网思维来处理,开始认认真真地回归艺术。平衡好了艺术和商业的关系以后,《鬼吹灯》的影视作品开始发力,在乌尔善、侯鸿亮、孔笙、管虎等业界资深人士操刀下,靳东、陈坤、黄渤、舒淇、王永泉这些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下,我们可以见到《寻龙诀》、《精绝古城》这样的精品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盗墓题材的市场才刚刚起步,很多时候,不是靠一堆大数据、IP、小鲜肉这些概念就能鼓噪出来的。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