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拾光影像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摄影师康学松20年梦想终实现

2017-08-11 14:08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8月11日讯,周末,随着拾光影像博物馆的正式对外开放,康学松20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53岁的他准备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不到20平方米的专业暗房配置了不同尺寸的5台放大机,暗房大师张左也将参与博物馆所售照片的放大制作

康学松手工上色技术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使其满足大幅照片上色的需要,这一技法康学松试验了6年

康学松收藏有上万中外明星各个时期的照片,其中包括原印手签名字的10多张。而且他还收藏了3000多部照相机,连同收藏的照片将按一定题材定期轮换展出

现如今掌握手工修复底片技术的人寥寥无几,这也是康学松的绝活儿之一

康学松藏有这种100多年前外国人拍摄中国题材的立体照片500多张

博物馆开设的民国照相馆可以拍摄几十种民国风格的照片,收入用来维持博物馆运转

1964年生的康学松,属于不折不扣的北京土著,名字带有明显时代特征,作为一位摄影师,康学松对影像的痴迷程度,超乎常人想象。

“我就是喜欢照片,刚上班的时候,没事儿就骑着自行车转废品收购站。那时候有很多照片被当作废品扔掉了,我看见喜欢的就买回来,当时也没有收藏的概念。每个月工资都干这个了,周围人都不是很理解。后来慢慢东西多了,就有了建博物馆的念头,但是那时候没这个能力。”

在收藏过程中,为数不多的手工上色黑白照片,更是让他爱不释手。“早些年没有彩色照片,人们用一种叫相片颜料的东西往黑白照片上涂色,照片本身还是黑白的,有层次,颜料涂上后,还能透出层次,但看起来好像成了彩色照片。”为了了解并掌握这门在旁人看来已经没有意义的技术,康学松找到一位曾在北京著名照相馆工作过的80多岁的老师傅,拜师学艺。一年后,老师傅眼疾渐重、几近失明,康学松只能自己摸索,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摄影知识,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手工上色颜料配比。

这个过程中他受到很多启发,开始在洗印好的黑白照片上二次创作,给照片上色,并不完全根据当时被摄景物的颜色,而更多的是结合自己对事物的理解,通过颜色表达内心感受。“传统颜色没办法大面积渲染,我通过试验,选用各种现代颜料进行混合,使颜色更加丰富、鲜艳、饱满。我拍摄的题材是中国的,我要创造一种纯纯的、艳丽的乡土味道,一种真正的中国味道。”

如今康学松手工上色照片作品已完成130多幅,他的目标是500幅。在所有颜色里,他最喜欢黄色,因为他喜欢秋天,秋天代表收获。他希望500幅作品完成后,能呈现给观众一种别样的中国味儿。

康学松痴迷黑白照片,不仅不遗余力地收藏老照片,同时还自己拍摄。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拍摄纪实人物和古建筑,驾车几乎走遍全国。他也通过经营照片积蓄力量,为的就是实现建博物馆的梦想。

20年来,他收藏照片35万张,其中包括过半数的底片和为数众多的手工制作的原版照片。如今他的梦想就在眼前,900多平方米的拾光影像博物馆在顺义高丽营一村的白马艺术区建成,博物馆一次性展出照片4000多张,是他全部收藏的十分之一。他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些历史瞬间,读懂照片里的故事,“看到这些凝固的历史瞬间,才知道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程功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