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唱支山歌给党听》余音绕梁 曲作者朱践耳昨日病逝享年95岁

2017-08-16 10:19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8月16日讯,8月15日上午十点十五分左右,上海交响乐团通过微博发布了这样一条讣告:“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朱践耳先生因病于今晨九时辞世,享年95岁。根据朱老遗愿,不开追悼会,遗体捐献医学研究。”

说起朱践耳的名字,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有些陌生,但要是说到他的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那可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1963年,朱践耳根据《雷锋日记》里的一阙短诗,仅用半个小时就挥笔写成了这首原题为《雷锋之歌》的独唱曲,最终,《雷锋之歌》被定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并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由歌唱家胡松华首次演唱。一年后,农奴出身的藏族女歌唱家才旦卓玛再次演绎了这支饱含劳苦大众心声与深情的作品,一曲“山歌”瞬间火遍大江南北,一唱就是几十年。

朱践耳原名朱荣实,1922年出生于天津,自幼随家人移居上海。小时候的朱荣实身体羸弱,因患上严重的气管炎而不得不常年在家休养。百无聊赖之际,朱荣实向朋友借来了一台录音机,借由广播,他不仅第一次接触到了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等西方音乐大师创作的美妙乐章,更聆听到了聂耳为民族命运所作的一系列救亡歌曲。从那时起,“聂耳”的名字就牢牢地印在了朱荣实的心里,而他也时常“不由遐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写出动人心扉的大交响曲”。1943年,他正式给自己改名“践耳”:“其中的‘践’字,含义有二:一是决心步聂耳之后尘,走革命音乐之路;二是想实现聂耳未能完成的志愿,也要去苏联留学,也要写交响乐。”

终其一生,朱践耳始终都在为自己“践耳”的理想奋斗着。1945年抗战胜利后,朱践耳报名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解放战争时期,他在解放区创作了不少像《打得好》和《翻身的日子》这样广受欢迎的作品。建国后,朱践耳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作曲,《大地重光》和《海上风暴》等影片的配乐工作都是由他完成的。

1975年,53岁的朱践耳开始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年过半百,朱践耳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交响乐创作。虽然起步晚,自己也年事渐高,朱践耳对交响乐的热情却是十分惊人的。1986年,朱践耳沉淀十年的《第一交响曲》问世。二十年中,他的灵感奔流不竭,相继写完了十部风格各异的交响曲。1997年,当取材于柳宗元《江雪》的《第十交响曲》完成时,朱践耳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写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是朱践耳拼搏了一生的梦想,他也同时为此感到无比的幸运。

朱践耳的作品至今仍然常演不衰。今年六月,中国交响乐团还刚刚举办了献礼建军九十周年的《英雄的诗篇》专场音乐会,担任该场指挥的,正是多次执棒奏响朱践耳作品的陈燮阳。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高倩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