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启动 200多个车位改变胡同停车习惯

2017-08-23 10:12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8月23日讯,又是一场畅快的秋雨。打着伞,行走在近800年历史的鼓楼西大街,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潘欣(化名)内心是愉悦的,湿润而凉爽的空气,让周边的槐树、石砖和灰瓦看上去清亮而怡人。但这是一条对步行爱好者很不友好的斜街,几乎所有的人行道都被违章停放的机动车占领。

几乎所有的人行道都被违章停放的机动车占领

人行道几乎全部被机动车占据,个别的空地也被地锁占据

人行道几乎全部被机动车占据,个别的空地也被地锁占据

“十多年了,这条街一直这样,我就住这附近,每次走到这儿都得避开人行道上的车,跳到机动车道上去。”对喜欢步行的潘欣来说,一个会改变他步行体验的整理与复兴计划已经启动。

今年6月,西城区发布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拟用3年时间,把这条老街建设成高品质文化休闲街区。3个地下车库将提供200多个车位,用来缓解停车危机,把更多路权还给行人。

主持整理与复兴计划制定的总设计师吴晨告诉北京晚报记者:“这200多个车位,也许够也许不够。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些车位是一个教育的平台和窗口,希望能通过这些固定的正规车位,改变鼓楼西大街的停车习惯,把随意占道停车变成规范停车。”

300多个停车缺口的古老斜街

从德胜门箭楼走到鼓楼是潘欣很喜欢的一条线路,全程1.7公里,不长不短,是一趟很舒适的有氧运动。这条线路其实就是鼓楼西大街,与喧闹的鼓楼东大街相比,鼓楼西大街还保存着较为原始的状态。潘欣说:“鼓东那边有南锣鼓巷,还有很多饭店和潮店。鼓西这边就安静很多,夏天树荫遮蔽,很适合溜达。”

位于什刹海北岸的鼓楼西大街,在元代规划北京城时就已诞生,是北京所有斜街中唯一经过人为规划的,曾经是北京城最繁华的街市。近800年来,鼓楼西大街的走向和宽度基本没变,胡同肌理保存较为完好。

唯一发生重大变化的就是这里的交通状况,平均20多米的宽度已经无法承载庞大的车流量。堵车是这里的常态,而停车则是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北京晚报记者在1.7公里长的鼓楼西大街走访时发现,这里的人行道几乎全部被机动车占据,个别的空地也被地锁占据。有几根老槐树甚至被用铁链封锁起来,占为车位。据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前期调查,这里的日停车量在350至390辆之间。这条街除了个别单位提供对外停车位,其余的停车需求全部由人行道消化。

在平时,行人借用花坛边缘穿越这些被机动车占据的人行道。在雨天,花坛边缘湿滑难行,只能走到积水的机动车道上,与行驶中的机动车“搏斗”。

乱停车不但影响到行人,还增添了拥堵。记者发现,一辆试图开到人行道上停车的小轿车,就会造成约5分钟的拥堵。小轿车几次猛踩油门才能冲上人行道,后面的635路公交车只能耐心等待,被公交车挡着的又是一辆接一辆小轿车。

“这里每天都这样,小堵十分钟、大堵一小时。”潘欣往来这条斜街多年,交通状况一直没有明显好转。西城区交通支队联合属地街道进行过联合整治,志愿者也每天都在执勤,但停车位缺口始终无法弥补。

机械车位扩展地下停车空间

作为一个出生在北京的建筑设计师,吴晨曾游学海外多年,但家乡的春花、秋月和胡同里的微小细节都让他割舍不下。吴晨曾主创并主持设计了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现在作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他又以最大热情投入到鼓楼西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努力使北京成为世界城市中环境最宜人、历史最璀璨、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就愧对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

和地处CBD的中国尊不同,鼓楼西大街这样的古老街区需要更悉心地对待。“历史街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公认的珍贵遗产,我们国家在1985年就开始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历史街区保护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居民生活环境也是重要的保护内容。建筑师和规划师应该主动承担起更为广义的社会责任,而不能仅仅是实现自我的设计欲望,我们在对历史街区进行研究和设计时,应妥善协调好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居民生活、空间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居民的生活环境,它是历史街区传统性的产物和再生产的合一。”

在鼓楼西大街,居民生活环境的焦点就是停车。

“在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它们的市中心修建有巨大的停车楼,但在北京的老城区,这是不现实的。”吴晨想到的是借助地下机械车库。这是一种全自动的停车系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各台设备有序地运行,把待存的车辆从进出车厅搬运到停车位存放,或从停车位取出指定的车送到进出车厅。这种车库只有进出车厅位于地面,不需要停车人把车开进、开出车库,全部由计算机和搬运设备代劳,能尽量减少占地面积,使得车库周围的环境美观宜人。

“在狭窄的街道和胡同,只需要能把车开进去就可以停车,占地面积小。”在官园桥附近的一栋建筑,这种地下机械车库已经开始运转。“原来那地方只够停四五辆车,现在可以停约四十辆车。”

像所有胡同停车改造遇到的问题一样,鼓楼西大街这些构想很好的地下车库安放在哪?“显然不能是一个人或者几个邻居的私人用地。”吴晨说目前选定的三个地下车库用地是公共产权或者国企属地,设计导则为“公共地下停车场”,一共能提供200多个停车位。

改变把车停在胡同口的习惯

“公共地下停车场”可以成为供地企业的资产,给他们带来营业收入,但是,胡同居民愿意把车停到收费停车场吗?

前期调查的时候,吴晨就发现,鼓楼西大街的停车管理时常遭遇阻力。居民们可以用“有车没地儿停,你给我找个地儿啊”一句反问轻松化解管理。“这里都是老街坊,人都熟,也没给人提供停车出路,所以很不好管。”

对老街坊来说,把车停在人行道、胡同口已经成为习惯。而那些要去周边单位办事、前往什刹海游览的人群,还会带来大量的停车需求,他们不熟悉鼓楼西大街的状况,无法像本地老街坊那样“见缝插针”。

“这是一个后续的问题,是管理和习惯的问题。”吴晨以伦敦的拥堵费为例。“伦敦中心城区的拥堵费始于2003年,已经历时十几年,到了现在已经整整改变了一代人的出行习惯。这一代伦敦人已经习惯了通过公共交通系统进出市中心。”

在鼓楼西大街的200多个地下车位投入使用之后,接下来就是严格的管理。“我们现在还在规划阶段,接下来就是建设和管理阶段,市民、社会和政府都统筹起来。将来有车位了,个人不能再占用人行道,人行道是社会公共资源,政府通过严格的停车管理,把人行道还给行人。”

200多个地下车位够吗?吴晨认为:“也许够、也许不够,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就像伦敦的拥堵费一样,这200多个停车位就是一个教育的平台和窗口,希望改变胡同居民停车的习惯。以前,停在胡同口2米的地方,免费但违法;以后,要停到200米之外的地下车库,收费但正规。”

鼓楼西大街将成为一条系统性提供车位的历史文化街区,无论是住在这里,来这里办事或者路过此地去什刹海旅游的人,都可以在这条街找到车位。“我们最终的设想是,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留住原住民,保存历史印记。同时总体上改善区域风貌,打造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示范区域。”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毅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