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董倩出书《懂得》讲述22年采访经历 就是热爱记者这个职业

2017-08-30 10:59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8月30日讯,董倩携首部新书《懂得》昨日在首都图书馆与读者见面。22年前,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董倩误打误撞进入中央电视台,如今晚上做完《新闻1+1》,白天就去采访。“我现在的自己满意极了。”董倩说自己虽“人到中年”,但“没想在演播室待着,那样离新闻太远了,我想接触到新闻最核心的人和事。”

董倩携首部新书《懂得》昨日在首都图书馆与读者见面

最爱做新闻的历史系学生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离开央视,我没有资格走,我不会干别的,我就会当记者,就会采访。”董倩深色衬衫长裤,十分干练,她说自己坚定地留守在央视,“白岩松走了我都不会走”。董倩的搭档和朋友白岩松也来到现场,与她聊了多年来两人做新闻的经历和成长,白岩松叫她“妹妹”,他看了董倩7月采访香港回归20周年的节目后感慨:“这是我妹妹最好的状态”。

这样一位带着眼镜的知性主播,友善而坦诚,不咄咄逼人,也决不轻易放过,离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总是很近。很多观众叫不上她的名字,但记住了这个提问的记者。董倩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从《焦点访谈》开始,先后在《东方之子》《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等栏目担任采访记者和主持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香港回归、五十年国庆、澳门回归、申奥成功、APEC会议、载人航天飞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马云、董明珠等企业家都是她会客室的座上宾,与此同时,黄洋案、“高龄产女”“老兵回归”等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她也从不缺席。

“我甚至都不是主持人,我只有在岩松出差的时候才带班当一下主持人,我就是个记者,我如此热爱采访。他们给我前面加上‘著名主持人’的名头,我如坐针毡,因为那不是我。” 董倩更愿意被称作“记者”,她曾执意要将新书封面作者介绍中的主播改为记者。她在自序中坦言,她最喜欢的状态,是隐藏在摄像机后。

董倩是中国最优秀的电视人之一,很多人称她为“提问很厉害的记者”。好友白岩松一语道出董倩的过人之处——“别人说事儿,她面对人;别人报道,她提问”。董倩认为“看人得经事”,一个新闻事件,逆境、意外和不测中,足以让一个人平日里深藏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展示,而她作为记者,就是要把人在经受非常时的本能心理尽最大努力记录保存下来,展现人性中最闪亮的地方。尽管有网友会质疑董倩“为什么总这么严肃”,还有人对她的问题设置并不理解,她还是依然按照自己的步调,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

董倩在北大的专业是历史,她曾经非常低迷,一直低落了好几年,因为“觉得这辈子完了,不是我愿意的专业,想象不到它未来能做什么”。如今董倩说那是因为当时自己的格局太小了,视野太窄了,误以为一个人的专业和一个人的事业有必然的关系,但其实不是这样的,“重要的你追求是什么,发自内心的爱好是什么,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找到自己的爱好很不容易。”

董倩现在回头看看有些懊悔。“你要知道北大的历史系有多少的名师,那时候我太浅薄了,不喜欢学历史,所以千万别在年轻的时候就说喜欢不喜欢,认真去对待你的专业。”董倩说,其实历史和新闻有相通的地方,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又紧密相连,怎么看待历史就决定了怎么看新闻事件,如果时光重来,她会更加珍惜大学的时光。

跟白岩松一起压力太大

1998年,董倩和白岩松就是《东方之子》“同一个小组干活儿”的,用白岩松的话说,到今天攒下来的两个人做新闻的本事都是那时候练就的“采访童子功”。“台里的老同志不多了,再不支持和温暖一下就不像话了,整整20年不容易。”白岩松说,“来到《东方之子》的时候我们面临非常大的挑战,那是中国开创电视访谈的先河,大家想把几乎部长、省长、省委书记都采访到,董倩就参与其中,一路20年走过来了。”

“跟白岩松在一起压力太大了,他的嘴就没闲着的时候,太咄咄逼人了,一张嘴没完没了,如果你做得不好,他的态度就会让你知道你不合格。”董倩说,但凡在白岩松身边,她就精神压力极大,做重要新闻的时候一整年“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白岩松是搭档也是老师,董倩看来,采访是没有教材的,非新闻专业出身的她不知道什么是采访,只能边学边做,有时甚至背下白岩松的提问变成自己的。

“我就是一个本份的记者,哪怕别人都不干了,都嫌弃这个行业了,我仍然热爱这个职业。我的热爱跟岩松真的分不开,他给定了一个基调,没法抹去,就像学生上学一样,老师就是这么教的。《东方之子》的时候我跟着他后面三年,我想我哪一天也能做到这样。”董倩说,后来她去《新闻调查》的四年也很艰难,因为“即便会了采访,会技术上的提问,不懂社会也白搭”,后来董倩渐渐明白,在《新闻调查》面对的也是人,问人为什么做这样的事,问人为什么走到今天。

白岩松作为“老师”和“大哥哥”对董倩赞不绝口:“我这个妹妹,她采访人物的时候要比面对一个空的镜头好得多,因此她的确是很好的记者。”白岩松说,董倩“一旦坐到人物专访提问人的位置上,那个心中有野马的‘董小姐’就出现了。显然,她先是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喜好所在,然后懂得我们共同的好奇”。用董倩的话来讲,就是“怎么认识生活,就怎么认识采访”。

所有运气都是努力的结果

“我特别幸运,在新闻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没有白走的,总是在应该的时候转向。”董倩说,自己从采访了解新闻事件,摸出头绪了解社会,深度品评社会,再回过头来采访人物,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下一步奠定基础:“我从来没想过要在演播室待着,越在演播室评论的时候我就越想接触新闻当事人,越想回到新闻中去。”不过董倩坦白,自己的这些“运气”背后都是数不尽的努力和付出,没有一次幸运是凭空而降的。

“没有环境会善待一个弱者,任何一次转型一定是痛苦的,忍过去就上了一个台阶。谁都知道躺着比跑着要舒服,那为什么要跑?因为要身体更健康,精神更好。”董倩说自己在央视22年也有过无数次尝试和改变,离开自己做得舒服的领域,“肯定有忍不住的时候,觉得有些东西让你很不舒服,但一旦突破了,迎接你的会是更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主动找难受。”

“入职二十多年,我已人到中年。年轻时的浅薄一层层褪去了。生活的不易和复杂让我在采访每一个人的时候,能更深地理解他的处境,以及身处其间的种种艰难和思量”。有足够多的采访,经历足够多的人生之后,董倩对采访的认识更加返朴归真,她说自己一直在一点一点把所有花枝招展、顾影自怜的问题减掉,留下最朴素、真诚、有意义的提问。

网络媒体兴起之后,董倩依旧 保持低调,很少袒露自我。她一直没有微博,最近才在朋友的劝说下开通,认证是她最爱的称呼“记者董倩”,依然拒绝开个人公众号。关于董倩,大众除了对她的采访节目和采访对象,其余可说是一无所知。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陈梦溪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