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拆违之后 建筑垃圾去哪儿了?

2017-09-01 08:31 编辑:TF003 来源:京郊日报

2017年8月29日讯, 疏解非首都功能,拆除违法建设,百姓拍手称快;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如处理不当,会影响百姓生活。相关数据显示,全市今年将产生建筑垃圾4000万余吨,预计到2020年可达5200万吨。建筑垃圾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二次污染,甚至会引发“垃圾围城”。本报记者分赴京郊现场探访发现,郊区已建成33座建筑垃圾消纳场,正在逐渐形成建筑垃圾处理再利用的多种模式,产生了社会、生态、经济多种效益。

大兴庞各庄,建筑垃圾被送入处理厂,粉碎成细小颗粒,用于制作新建材。杨旗/摄

模式一:大块头碾轧成砾获新生

在大兴区庞各庄镇,矗立着本市首个规划建设、手续齐全的建筑垃圾处理厂。投产1个月来,该厂已累计处理建筑垃圾4万余吨。处理后的建筑垃圾通过科技研发,被资源化利用成为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再生无机料等建材产品,其中2万吨已被10多余家搅拌站运走,用于生产步道砖、道路垫层等建材,走出一条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之路。

昨天,记者来到庞各庄镇庞魏路旁,一处青灰与乳白色的现代建筑上印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的红色字样,这里便是由北京都市绿源公司经营管理的庞各庄建筑垃圾处理厂,厂区占地120亩,年处理建筑垃圾能力可达百万吨。

厂区门口,不时有车拉着建筑垃圾进厂。“建筑垃圾其名为‘垃圾’,其实是一种资源。”公司总经理杨玉杰说,正在被处理的这些建筑垃圾主要是黄村镇拆除腾退、北京新机场拆迁所产生的。

在预分拣车间,成块的水泥砖块、废弃路基石、民房砖块堆满车间,大型的铲车正在对建筑垃圾进行预处理,将可见的塑料制品、大木头块分拣出来,而石料则被推入大型处理设备,开始再生之旅。一块废弃的建筑石块要想被再生利用,要经过两次破碎、四级筛选、六道除杂的工序,才能回收利用,形成6种不同大小的再生骨料。

该厂采用全自动化智能运转。记者在系统控制中心看到,工作人员只需用鼠标点击屏幕上的按钮,整个设备便可以自行运转。“在第一级破碎工序,大石块粉碎成小石块,之后通过磁选,吸出铁质物品,除杂。”工作人员说。

小石块经第二道粉碎工序后,会更小,中间经过一道压力吹风系统,将石块中的轻杂质吹出、筛分,这样一来,石块就变得纯洁、细小。在人工拣拾台,几名工人手工拣出肉眼能看到的木条、塑料等。

“最终生成的再生骨料已经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检测中心检验,符合再生骨料Ⅰ类骨料标准,可以对外销售使用。” 研发部门负责人曾波说,目前该公司制备的再生产品已经成功运用于京开高速辅路大修工程中,累计有2万吨再生骨料和再生产品得以资源化利用于步道建设、公路垫路等处,变废为宝,经济效益可观。

模式二:破砖瓦填废坑一举多得

房山大石窝,建筑垃圾回填废矿坑后,种上了花卉、果树。褚英硕/摄

曾几何时,大理石开采为房山大石窝镇辛庄村带来了财富,但也给这里留下了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如今,大石窝关停采石场,一个个因开采而形成的废弃矿坑得以修复,所用材料并不贵重,都是村里拆除违建、房屋翻新等产生的建筑废弃物。

昨天,记者在辛庄村村西看到,一边是满目疮痍的废旧采石坑,另一边是种满果树、鲜花和蔬菜的生态园,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

“10年前,这里因采石形成一个占地30余亩、深约18米的大矿坑,采石场关闭后,矿坑就此废弃。”村支书武学俊说,时间长了,废弃矿坑内堆满生活垃圾、雨水,变成了臭水坑,周边村民不堪其扰。

废旧矿坑怎样才能实现生态修复?关键要填坑移土覆盖植被。村里没有多余的土堆,购买客土回填,费用太高,村里负担不起。

恰好近年来,辛庄村大力拆除村内违建和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私搭乱建;同时,村民翻建和装修房屋时,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废弃物。“这些建筑垃圾雇人清运处理需要花不少钱,但通过合理利用,就能成为理想的回填矿坑材料。”在武学俊眼里,这些建筑垃圾成了修复废旧矿坑的重要资源。

武学俊算了笔账,如果采用客土回填的方式恢复矿坑,购买一车18立方米的客土需200元;如果村民自行处理建筑垃圾,每立方米清运费4元。用建筑废弃物回填矿坑,既节约了建筑垃圾清运费,还节省了大部分的土方费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拆违后的建筑垃圾、建筑渣土,统一由村保洁队回收,然后经过人工筛选,只保留砖瓦灰石等,回填到废弃矿坑内,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经过沉降稳定后再进行覆土,上面栽植花草树木。因建筑废弃物透水性好,是理想的回填矿坑材料,覆盖植被存活率很高。

如今,该村已回填建筑垃圾约5万吨,废弃矿坑正在修复中。村民自发在这里栽种了月季、百日红等花卉和梨、苹果、山楂等果树。村里的“污染源”改头换面,成了生态风景线。

村民丁玉福家邻近矿坑。他说:“曾经的臭水坑变成了小花园,春天看花,夏天纳凉,秋天尝果,一年三季都有收获。”

模式三:残垣断壁变景观寄乡愁

海淀唐家岭,拆违后产生的建筑垃圾,建成了公园景观墙。夏开晗/摄

中街40号、东北一街7号、东北二街3号……这些曾经是挂在海淀区西北旺镇唐家岭村各家的门牌号,如今挂在了中关村森林公园里的一面旧墙上。“这墙由拆迁废料堆砌而成,老门牌挂在上面,让我们还能留下对老村、老街和老街坊共同生活的回忆。”65岁的村民张正说。

如今的中关村森林公园绿意盎然,湖水穿行其间,湖边的木栈道上常有村民休憩的身影。早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唐家岭公寓”聚集区,低端产业汇集,脏乱差问题突出。2015年6月底,西北旺镇、

海淀区城管执法监察局、公安、消防等多部门联合拆除了“唐家岭公寓”5.9万余平方米的违法建设。拆除违建后,在唐家岭村旧址建起中关村森林公园,北邻航天城,南接中关村软件园,占地4000余亩。

“起初,有的村民不想搬,住了大半辈子了,舍不得。”张正说,“搬迁回来之后环境再好,也没有我们儿时的记忆了。”老张的这番话,代表了当时许多村民的心声。

森林公园建成后,不少老村民惊喜地发现,公园中充满熟悉的乡土味儿,“老街印象”“乡村童趣”“古井槐荫”等景点成了村民最爱去遛弯儿的地方。

原来,海淀区政府把拆违后的建筑垃圾进行再加工,通过艺术设计,变成雕塑小品、休闲木凳等,融入公园整体景观中,不但变废为宝,还给老街坊们留住了乡愁。

“每当我走进‘老街印象’景区,就仿佛回到了老房子里。”张正边说边带着记者来到一面古朴的影壁墙前。“这是我们村的老影壁,南边这条宽五六米的主道是原来我们村的主街。”老张一路走,一路回忆。再往里走,是一面老墙,墙上挂着老街坊们的门牌号。“这是我们老街坊最爱来的地方,看着上面的门牌号,经常议论那曾是谁的家。”

新闻链接
日夜巡逻严防乱倒垃圾

填埋、再利用,在推动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同时,本市城管、环保等部门也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查建筑垃圾乱丢乱倒、非法运输等问题,严防建筑垃圾对本市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一位常年在郊区开展执法检查的城管执法队员坦言,在京郊部分乡镇,特别是较为偏僻的地方,偷倒建筑垃圾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随着拆违的大力推进,大量建筑垃圾产生,部分地区的偷倒问题愈演愈烈。

昨天,通州区城管执法局直属一执法队副队长常俊,带着12名队员再次出发,宋梁路、徐尹路、徐宋路……一路巡查,紧盯建筑垃圾运输车。就在前夜,他们刚刚进行了一场针对建筑垃圾运输车的夜查。

通州近期正在推进拆违,大量建筑垃圾也随之产生。常俊等城管执法队员白天、夜间在拆违集中点位、建筑垃圾运输车常走道路等重点区域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逻,严防建筑垃圾运输车遗撒、偷偷乱倒垃圾。

执法车行驶到宋庄镇徐辛庄村,一辆绿色的建筑垃圾运输车正向出京方向驶去。“停车!”常俊带着几名城管执法队员,挥手示意该车停车接受检查。城管执法队员发现,这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虽然盖上了扣盖,但或许是因为车斗内装载的建筑垃圾太多,加之行驶途中受到颠簸,扣盖已经松开,不时有碎渣从缝隙中掉出。城管执法队员依法对其开具了谈话通知书,要求司机到执法队接受进一步处理。

“每个拆违点位的监督都不能放松。”常俊说,特别是偷倒建筑垃圾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

本报记者 高珊珊 杨旗 褚英硕 夏开晗

 

来源:京郊日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