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电子设备可不可以进大学课堂? 新时代教育方式还需思辨

2017-09-01 10:39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1日讯,又到一年开学季。中国人民大学09级本科生王瑞阳已成功升到博士生二年级,时常替导师担任助教工作。在王瑞阳看来,这些刚入学不久的本科学弟学妹们,课堂上洋溢着的好奇与求知欲与当年求知若渴的他并无二致,但上课习惯却变了很多。

“现在老师在台上授课,台下全是一台台笔记本电脑,同学们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笔记记得非常详细。”王瑞阳表示,当自己还是一名本科生时,也曾将笔记本电脑带进过课堂,“那时候,我记笔记的方式在同学中就是异类,甚至很多通识课的老师并不理解,甚至点名认为我在上网开小差。”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带进课堂。“我认为带电脑进课堂是刚需,这样笔记记起来又快又省力。”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韩松蕊表示,“老师现在基本不用等我们把课堂上的某页PPT抄完再讲下一张,上课语速也快了很多。”

“如果老师上课讲到某一个不懂的名词,我直接百度就可以,还可以把定义复制粘贴到笔记文档里作为批注。”北师大本科二年级学生曹睿告诉记者,对很多尖子生来说,电脑也是及时回答老师问题的“秘密武器”,“比如老师提到某本专著的某个观点,学霸们能够很快检索出来,给出精准的答案。”

对于学弟学妹们的“高效”做法,王瑞阳多少有些担心。“我看他们都噼里啪啦敲键盘,但真正过脑子的有多少呢?”王瑞阳认为,很多同学检索课堂答案看似聪明高效,但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过程,“这好比你直接把别人嚼碎了的东西吃下去,少了在咀嚼品味中得到的乐趣。”

“大家都知道大学期末考试前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又详细又一目了然才是关键,打印出来复习也赏心悦目。”韩松蕊认为,同学们对课堂很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基本都是在“考试周”一周前突击完成的,“拿着手写笔记本在教材上画重点,复习的时候效率多低啊,哪有在电脑上标注字体、颜色方便?”

不过,也有不少同学告诉我,记笔记、查资料只是一个幌子,更多人带电脑进课堂是在刷微博、看小说甚至玩游戏。“哪有那么冠冕堂皇,你去阶梯教室看看就知道了,带电脑看剧、看小说、玩游戏的啥都有。”清华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朱洪强笑道:“我宿舍的哥们就在今天上午的近现代史上玩了一节课的尼尔机械纪元,反正单机,教室里网络不好也无所谓。”

那么,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带电子设备进课堂?对这一问题,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老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

我认为现在完全禁止让学生带电子设备进课堂很不现实,大学生无论是自己的判断力、自由度都和中小学生不一样了。笔记本电脑只是一个工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用它来做各种事情,可以有积极的做法,也可以有消极的一面。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被勾走,不能完全怪电脑,以前没电脑时,学生也可也不听讲,在书本上乱写乱画开小差,所以带不带电脑本身不是一个老师应该特别关注的话题。

老师需要思考的,是怎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专业的研究和探讨上来,如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单一讲授模式。比如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可以利用电脑一起讨论、总结,在班级上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能及时找到答案,甚至当老师记忆不准确时,还能帮助老师检索相关内容。而学生也能在电脑的帮助下,采用碎片式的学习方式,把所有的碎片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整合在一起,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美籍教师John H. Noonan:

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外教不太一样,我十分反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无论是笔记本电脑,手机或者iPad。当我遇到学生上课偷偷使用设备时,我会提醒他们说:“我知道你们想时时刻刻与男朋友、女朋友保持联系,但是拜托,就让他们想念一会儿吧”。

电子设备是一个好工具,但我认为课堂就是应该聚焦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交流是需要面对面的。我们都知道,在跟别人面对面沟通时,一方如果只顾着玩手机、看电脑,那是一种很不礼貌甚至粗鲁的行为,所以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我需要让学生明白,课堂上学生需要尊重老师、尊重同学,以至于尊重自己。

此外,像笔记本电脑之类的电子设备太便利了,以致于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无论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检索到答案,从而也失去了某种“有意义的推测”。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比如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当学生在课堂上对笔记本电脑形成路径依赖后,多少会现实课堂中的人缺乏互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袁璐 欧阳媛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