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煤改电后纷纷转型 煤厂改敬老院依然亲切温暖

2017-09-04 10:3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4日讯,“你说谁能想得到,当年黑不溜秋的煤厂,现在是有模有样的敬老院。”校场口的老居民李卫国先生说。他每天下午都出来遛弯,走到位于校场八条的敬老院门口,“看见开着门,我就进来瞅瞅。”

位于校场八条的敬老院

他对这个家附近的地方有着很多记忆。长时间以来,这里曾经是煤厂。至上世纪90年代末改为小菜市场,他常常光顾这块地方。2001年,这里改为敬老院。今年年初,敬老院又一番施工改造,里面是红墙灰瓦四合院风格的房屋,院子盖起了玻璃天棚。这里虽没有他熟识的老人和工作人员,但他“不认生”,进来参观一番,还被一位健忘的老先生当成熟人,笑呵呵说了半天热乎话。

不仅是李卫国。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和老人们,对煤厂有不少特殊的感情,而这些感情如今变成了敬老院里,服务人员和老人之间温暖的回忆。

从脏煤厂到智能敬老院

校场八条是典型的北京胡同。年初经过翻修的八条敬老院颇像是胡同里的大宅子,对开的红漆大门里面,是摆着花花草草、沙发茶桌的露天小院。天气好的下午,工作人员们陪着老人在这里聊天,精神好的老人不时唱上一嗓子,引得过路的街坊们从门口探头。

院子里有15个老人的房间,既包括多人间,也有老俩口的夫妻间。房间里面的墙面刷成了淡黄色,显得温馨;虽然与小院不过一窗之隔,但采用了隔音设计,因此听不到太多噪音。静音地板、圆角桌椅、单间厕所带扶手、行动不便老人专用的洗澡间、家人们给老人带来的点心熟食存放的冰箱,都按照老人需求设计。

床铺则是智能化的产品,虽然看不到监控器,但老人躺在上面,心率、睡眠质量等数据直接集中至值班人员的电脑上,一条条体征曲线是判断老人健康状况的标准之一,“如果这些数据不正常,我们会马上通知家属,带老人去医院检查。”

“再也不是那个刮小风时候,我们连衣服都不敢晾的脏煤厂啦。”与煤厂一街之隔的居民先生站在院门口晒太阳,他身旁则是前两年安装的电采暖配电箱。附近的多家煤厂,也都在煤改电工程后转型了。

主动转型还有5家在改造

曾经的北京市煤炭总公司,现在叫金泰集团。其在2001年开始开办的第一家敬老院,正是校场八条这所敬老院。去年重新改造后,如今是金泰颐寿轩品牌下的第一所四合院式养老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煤炭总公司就感觉到了城市发展后煤炭需求量的下降。”金泰颐寿轩敬老院的经理张亮回忆,当时北京盖起越来越多的高层楼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政府对排放的要求逐渐高起来,因此集中供暖成为主要形式。

业务量缩减的煤厂逐渐开始转型,社会上正刮单位办“三产”之风,既增加收入,又能解决职工子女待业青年的问题,于是八条这家煤厂撤销后做过一段时间的菜市场,因规模有限不久也停业了。直到2001年,改造成了敬老院,逐渐稳定下来。

“遍布城市的煤厂逐渐停业后,金泰集团紧紧围绕首都核心功能定位主动转型提升,利用自身的网点资源,重点培育发展像养老、社区服务中心、立体停车库、节能环保等符合首都发展方向、政府倡导、方便居民生活的产业,比如胡同深处的比较安静的地段就可以改造为敬老院。”因为市区里大型医疗设施发达且密集,这吸引了很多搬至郊区的北京人入住,而且只要设置初步应急抢救的人员设施即可。

如今,金泰集团已经办起了五家敬老院,还有五家正在施工改造中。北京的煤改电政策推进后,附近的韩家胡同煤厂、南横街煤厂等一直营业到了2015年6月关停了,包括这两处在内都在改造,预计年底前后便会成为风格类似的敬老院。

两代煤厂人同与不同

北京市煤炭总公司的老职工王新江,现在是金泰颐寿轩养老院的办公室工作人员。80年代他曾在八条煤厂骑三轮车送煤,“两三条胡同必有一个煤厂。”附近哪里有行动不便的老人,送煤工心里都有数,“五条曾经住着一个老人,按照规定,我们送煤上门、负责码放在院子里,都不额外收费。”

八条煤厂改为敬老院之初,人们对敬老院的意识尚未完全改变,因此敬老院里的老人不多,敬老院大多提供的也只是基本的吃住和照料服务。张亮认为,2013年是“养老元年”,这一年政府推行了不少政策,人们的意识开始出现了转变,敬老院变成了更宜居的养老场所。至今年年初再次升级改造,“谁能想到当年脏兮兮的煤厂变成了这个样。”住在里面的老人在工作人员照顾下,夏天每星期至少洗两次澡。

看见澡堂子,金泰颐寿轩八条敬老院的院长、29岁的宋文,总是想起小时候煤厂的澡堂子。他的父亲便曾是一家胡同煤厂的职工,澡堂子是煤厂的标配,同时也方便职工家属们。“但即便有条件,那时候咱也不太讲究卫生。”王新江戴着手套给住户们搬煤球时,竹蔑的篦子很快就会磨破崭新的手套。忙完一上午回到单位食堂的时候,凑合洗把手就赶紧抓起烙饼卷上肉塞进嘴。低头一看,烙饼上只剩下半个手印。

父亲单位的食堂也是给宋文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烙饼夹肉算是好的啦,生活水平有限嘛,我记得吃芝麻酱面的时候,食堂大师傅还往里多放盐呢。”而今,煤厂改成敬老院的饭菜,主要的要求便是少放盐,因为老人们大都口淡。

王新江送煤时受到用户夸赞的那种高兴劲儿,如今是宋文受到老人和家属们感谢时候的欣慰。两代“煤厂人”,从事着完全不一样的两个行业,“但都是为居民们服务。”

物是人非但传承不变

再有几年,从煤厂干到敬老院的王新江便要退休了。说起服务,他认为在煤厂里干得最好的,要数张家口张北的工人们。

老北京街头巷尾摇煤球的手艺人,曾以河北定兴人居多,解放初年他们大都转为北京市民,也是北京最早的煤厂工人。至改革开放后,各个煤厂开始大量出现老乡拉老乡而来的张北人,后来煤炭公司还多次直接到张北去招聘工人。

“那里的小伙子特别能干。就像候鸟,冬天的时候他们来报到,赶天暖了不再用煤,他们便去别的地方打工。”春夏季节是建筑施工行业缺人的时候,“煤厂恰好和工地打个对班儿。”

用王新江的话说,张北的小伙子们不仅给北京人送来了温暖,也盖起了高楼;正因为高楼多了,城市变了,胡同老煤厂逐渐衰败转业,也就有了今天的敬老院。“给年轻人讲讲他们当年的干劲,能鼓励大家更好为老人们服务。”

宋文印象最深刻的是,有老人聊到煤厂时,对当年某个送煤的小伙子夸赞不已,接着就把宋文叫到身边也表扬一番,“在老人们心里,现在敬老院的服务人员继承了煤厂工人精神。”

还有就是李卫国这样的普通居民,看见家门口的敬老院就进来和老人们聊聊,无意而热心地“冒充了一次熟人”。敬老院门口时常也聚集着一些附近的老年居民,大家凑一起下盘棋、打打牌。“现在看来,这个模式挺成功,胡同的煤厂改了敬老院,格外接地气,它给居民的第一感受是亲切。”经理张亮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硕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