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北京师范大学老同窗校园再聚首:做了一辈子教师,很幸福

2017-09-14 11:02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14日讯,“一甲子同窗,一甲子沧桑,一甲子的归去来兮,一甲子的剩者为王。剩者,剩者,剩下咱们一大帮。为王,为王,为师一生孩子王。孩子,民族的明天,孩子,祖国的希望。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伴一生,此生无憾矣,与日月同光!”

在学校的博物馆,大家找到了上课时用过的青铜器

同学聚会上,80岁的尹世霖朗诵了他的诗,名字叫做《同窗再聚一甲子》。60年前的9月,91位年轻人走进了北京师范学院的校门,进入历史系学习。60年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了中学教师、大学教师。60年后,9月11日,他们重回母校,纪念自己的青春岁月,纪念自己的桃李一生。

“做了一辈子教师,很幸福”

早晨10点,老同学们陆续来到学校的主楼前。当年他们入校时,这里还叫北京师范学院,现在已经成了建校63年的首都师范大学。虽然一些同学偶尔相聚,但更多的人却是多年未见。曾经的青年如今已经白发苍苍,他们相互紧握着双手,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当年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被分配到了北京市的各个中学,成为历史教师或者政治教师。只有少部分人留校,李春年就是其中之一。从20岁时走进北京师范学院,到毕业后担任预科班教师,再到退休时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务长,李春年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里。

引导着同学们,李春年介绍起校园的变化。主楼是新建的,教学楼是新建的,图书馆也是新建的,李春年说,虽然学校还是这个院子,但硬件条件已经大不同了。

当年入校时,这里只有四栋教学楼、三栋宿舍楼。学生们住的宿舍楼有很美的名字:德斋、智斋、体斋。后来,又建起了美斋。“瞧!样子几乎没有变。”老同学们相互挽着手在学校里走着,兴奋地指着自己曾经住过的宿舍楼。

除了个别同学是被调剂而来的,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喜欢历史,而报了历史系的志愿。作为北京师范学院建校以后培养的第三届历史系本科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北京市各个中学的主力教师。张丽梅就是其中一位,退休前她做了33年的中学历史教师,这还不包括返聘以后。总结这一生,她说,这是一份很美好的职业,尤其是作为历史教师,历史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当年的学生们,看见课表上下一节是历史,都特别高兴。”
“我也特别高兴。”她说,按照年轻时的自我规划,做了一辈子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觉得很幸福。

“祝愿大家健康长寿”

60年后的聚会合影,定格成永恒。

席间,同学们纷纷过来和老班长于友西碰杯。和当年高中应届毕业就入校的大多数人不同,当年入校时,于友西已经24岁,是高中毕业留校教书的中学教师。入学时像他这样身份的,被称作“调干生”,占历史系同学的一小部分。也正式因为“调干生”,当年57级历史系的91位同学的年龄差距很多。如今,年纪最小的79岁,年纪最大的已经90岁。“调干生”入校前的身份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曾是解放军指导员,有的曾是部队里的卫生员。有趣的是,刘增义当时是24中的应届毕业生,而于友西是24中的老师。毕业后,刘增义进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于友西作为“调干生”也进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中学时候的师生,百转千回,就这样成为了大学同学。

当年的小伙伴们如今都已是白发耄耋老人,但对大学时代美好的点点滴滴,他们却仍是记忆犹新。曾经的这些老同学中,现在有两位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何抗生和董无岸;有儿童诗作家,尹世霖;有东城区的第一批教研员,王正霄;有原宣武教育学院副院长,王绍文。老班长于友西在首师大做了一辈子教授,桃李天下,他是我国师范院校的第一位历史教育学正教授,也是首位历史教育学的硕士生导师……他们的学生,活跃在各行各业,很多如今都已经是社会的知名人士。

其实,1957年入学的历史系,一共有91名同学,但跨越半个多世纪后能来参加同学聚会的,只剩下24位同学。有的已经去世多年,有的刚刚在上个月因病辞世;有的同学定居外地,有的失去联络多年;有的同学年事已高,几乎很少出门,有的同学是在家人的搀扶下前来聚会的,因为担心身体出状况而不敢久留,只能参加完合影活动后早早离开……岁月,在这些老同学的身上印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他们说60年前上学时的往事,谈现在的境遇,聊孩孙一辈的成长……话题天南海北。有的老人说,学生时代的友情最珍贵,即使毕业几十年不见,一见面就很亲切!有的表示,老同学间的情感,是最纯真的,到了这个年纪,会更加珍惜。

老班长于友西说,很多人身体不便,这极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同学聚会了,但无论何时、身处何地,他都祝愿大家健康长寿!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嘉瑞 张林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