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多地将采用“3+3”高考新模式 物理学科遭“冷遇”

2017-09-14 12:02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14日讯,本月起,天津等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区)将进入高考综合改革实施阶段,新一届高一学生将会在3年后采用“3+3”的高考模式。由于该模式需要考生在必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外,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科目中任选3科进行考试,选哪科、怎样选便成为需要考生和家长面对的问题。

在今年的高考中,浙江、上海两地的学生已率先采用“3+3”模式应试,这也是高考改革后该模式的首次尝试。在众多学生的选择中,原本作为高考重要科目的物理却受到了冷遇。记者调查,究竟为何物理成了“最不受欢迎的科目”?

现状

今年上海30%考生选物理

实行“3+3”高考新模式后,今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杭州市某高中物理老师王老师刚带完毕业班。他介绍说,今年高考班里有1/3的学生选择了物理。过去没有实行“3+3”模式,选物理的学生有2/3。

按照原先的设计,在高考“3+3”模式中,“文科生”和“理科生”不再是颠扑不破的分类,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选考物理者可以同时考历史;选地理的考生,也可以再选一门生物。

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解释,横跨文理的选考直接带来横跨文理地选专业。如考生对数学系和历史系这两个专业都喜欢,能读数学最好;如果不能读就读历史。这在以往报考志愿时做不到,但现在通过选课,就能满足相关要求。现在,横跨文理的选考实现了,但很多人选专业却选掉了物理。

探因

为获好成绩 考生弃物理学科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是很多人的向往,为何物理现在却成了学生们心中放弃可惜,留着又觉得没有意义的“鸡肋”?杭州市某中学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们说,其实理由很简单——在新高考改革模式之下,物理相比其他学科来说,太难了。有考生反映:有些学生在自己的学校、年级里算成绩好的,但在所在城市或省里却排不上,这样就无法获得较好的位次、“赋分就赋不到很高”,可谓“性价比太低”。

浙江高考实行“赋分制”是指卷面分不是最终成绩,而是要根据考生卷面分在所有报考学生成绩的排名比例给出对应分数。考生基数越少,赋高分越难。杭州市某中学物理老师王老师说,对打定主意学习物理的那些物理尖子生来说,高考物理无论如何也是必选项;那些基础差些的学生,高考时核算完“赋分制”之后,分数可能更低,放弃物理在所难免。

一直在杭州某重点中学做班主任的侯老师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是因为像政治、历史这样的文科科目拉开分值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今年首次入选高考的“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科目由于学科比较新,所以难度系数也很低。于是设计考题的人就将拉开差距的科目放在了成熟科目“物理”之上,但这种增加难度的做法,反而又逼退了一些本来想在物理考试上搏一把的学生。杭州的王老师表示,学校要追求升学率,对学生们的兴趣是否在物理身上并不十分在意。只要其他科目好就可以,大学录取的比例高就行。 据央广

快评

各地出台针对性措施
物理为理科必修课程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的物理遭冷遇,让很多物理学界人士“心塞”。教育专家认为,物理教育的缺失会带来许多后果,对国家来说,物理人才出现断层将导致工业发展后继乏力;而在个体层面,没有物理知识做基础,进入大学阶段进一步研究将遇到阻力。

高中阶段学习的物理知识,在后来的学习乃至工作中,直接作用可能不明显,但物理学科培养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以及对宇宙、自然的兴趣和认知,对所有学科都有意义。今天,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交叉发展要求我们的知识体系更为多元和健全,要想在加速迭代的格局中掌握主动权、避免被淘汰,科学思维非常重要。面对高考,个人选择的空间可能会被升学压力所挤压,不利于得分的物理在一次次功利考量中被排除,但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清楚一个道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考上大学并不是终点,未来的跋涉还需要在基础学科有深厚积淀,才能厚积薄发。

事实上,不少地区在探索新高考改革中,已经意识到可能造成的物理学科“遇冷”等问题,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出台,如确定物理作为理科必修课程、一些大学在某些专业招生中明确物理是必选。这让我们看到,教育改革不仅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而在当下,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依然是一个值得不断被追问的命题。通过3+X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但如何确保物理这样的基础性学科不“遇冷”,需要在尊重个性发展和满足整体利益之间做好平衡。

教育的初衷是育人。涉及未来长远发展时,更应该从短期利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更完备、更长远、更丰富的目标。换句话说,破除功利主义、回归教育初心,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桂从路 据《人民日报》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