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旅游

夜市:潘家园里的“手电淘宝” “鬼市”里淘换稀罕物件儿

2017-09-15 09:49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15日讯,周六凌晨三点半,北京城还伴着夜色沉睡,此时,潘家园旧货市场却已苏醒,迎来了每周末的“夜市”盛宴。在以前,“夜市”被称为“鬼市”。这名字虽然听起来吓人,其实只不过是对深夜开市的古董市场的一种叫法,也是老北京的民间文化。相传过去有些不明出处的宝贝只在夜里交易,这种黑夜中的市场就被称作“鬼市”。而如今的潘家园“夜市”,早已不再是这种不名誉的交易,而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景点”。

距离 “夜市”四点半开市还有一个小时,已有心急的买家早早到来,用手电筒照着摊主还没卸下来的货,开启了“淘宝”之旅。

凌晨四点半,市场大门开启,运货车辆和人群涌入了市场。我先直奔书市而去,街两旁都是摊位,宽的三四米,窄的还不到一米。每个买家都拿着手电筒,手电的灯光萤萤点点。一位买家告诉我,手电的作用不止是照亮儿,也是一种“行家身份”的象征,像我这样用手机代替的人,一看就是外行。一些二手的畅销书价格很便宜,大多几元一本,多买还能再便宜些。不过,一些学术旧书和珍本则价格不菲。

除了书和艺术品以外,“夜市”还出售纪念章、老相册、旧书信等民间旧货。我问摊主,这些私人物品买回去有什么用?店主说每个买家淘货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听说有人竟在这儿买到过自己父亲年轻时扔掉的东西,也算是一段趣谈。来“夜市”的很多买家都已经和摊主熟识,简单寒暄后就是紧张的“淘宝”了。所谓“淘宝”,是因为“夜市”虽然“宝”不少,但并非“遍地是宝”,得会“淘”才行。所以,买家往往行色匆匆,这个摊位没有心仪的,马上到下一个摊位寻找,因为“晚一步好货就被买走了”。

不过,也有些买家不慌不忙,住在附近的李老爷子是“夜市”的常客。他走到一个摊位前直接问摊主:“今天有什么好的?”“有孙毅的字儿,您看看。”李老爷子仔细端详后和摊主讨价还价了一番,最终还是摇摇头走了。“有的好东西不摆在明面儿上,得懂行的人问了才拿出来。”常来逛的熟客与摊主之间,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也是“夜市”带给他们的乐趣。

“夜市”里的大部分买家都经验丰富,十九岁的小彤是这里少见的年轻姑娘。第二次来的小彤是医学专业大学生,上次她花30元买到了一本医学书,书里夹着几十页医学笔记。“看完很有收获,我也算捡到宝了!”这次她又奔着买医学书而来,但对这样目的性强的买家来说,“夜市”可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因为各类书籍都摆在一起,且当天有什么类型的书全凭运气。

到了五点半,天开始蒙蒙亮,棚子里卖木雕、瓷器等一些“大件儿”的摊主也摆好了商品,静候买家的到来。而卖橄榄核手串、古玩和珠宝玉翠的摊位则早就开始了行家间的博弈。虽然头顶有灯照明,但每个买家都拿着手电来仔细鉴别宝贝。文玩鉴赏是门高深的学问,靠的是眼力、知识和经验。我对此知之甚少,但作为旁观者,看摊主与买家的“斗法”,也饶有趣味。

“鬼市”的老物件在学者眼里是文化传承、时代印记,对淘金者来说是发家的工具,但在普通人看来,只要“有趣”或者“有用”就有意义。
天亮以后,整座城市将要醒来,市场里经营金石篆刻、仿古家具等商品的店铺也相继开张,准备迎接白天的喧嚣。而深夜的第一批客人则随着太阳的升起,带着“战利品”和困意,心满意足或略带遗憾地离开。

GO提示

潘家园“夜市”每周六、日4时30分开门,乘坐夜25路公交车到达左安路后,步行250米即可到达。若5时30分后离开,可乘坐地铁10号线,或在市场北门对面的潘家园桥西站乘坐34路、674路或99路公交车。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相旭阳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