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画说正能量

骨髓捐献引领新型助人社会风尚 捐献者:与死神“赛跑”的善举

2017-09-20 09:39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20日讯,本月17日是第三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来自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的消息,截至今年8月末,中华骨髓库累计库容已达236万人份,共为临床提供造血干细胞6705例,其中包含向国(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造血干细胞268例。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挽救了血液病患者,也给无数即将破碎的家庭带去新的希望,在全社会引领了一种新型的捐献助人的社会风尚。

在这6000多位捐献者中,不少人曾经有过捐献前的担忧,有的还面临家里强烈的反对,有的遭遇突然的生活变故。但面对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他们义无反顾。有人在捐献之后还参与到骨髓库的志愿服务中,让生命不息,大爱永存。

烧伤患者强忍痛苦捐献骨髓

张永才是一名焊工,从小到大,爸妈就教育他要当个好人,他也一直以当个好人作为自己的追求。每年他坚持两次无偿献血,还报名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他的初心就是为能当一个好人而高兴。然而,一次巨大的灾难落到他的头上——在一次焊接汽车油箱的时候,油箱发生爆炸,他全身被严重烧伤,左手小指直接被烧掉。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绝境。烧伤后的他感觉自己几乎成了个“废人”,什么活都不能干,就靠低保维持生活,欠了很多外债,还要不停地接受植皮手术。

正在他准备接受第十次植皮手术时,他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电话,原来他与香港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当时他的内心特别挣扎,一方面他深知骨髓配型成功十分困难,他为有人与他配型成功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他又能再当一回好人;可他自己马上也要面临手术,身上大面积腐烂病变,主治医生说“如果不马上手术,有可能你这辈子都得瘫在床上”。家里人也表示反对,可是张永才想“我虽然烧成这样了,哪怕瘫了,但我还能活,我要是不救那个人,那个人就得死。”于是,他悄悄跟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联系,表示“再难也要捐”。工作人员接他走的那天,妻子哭着不让他走,张永才对妻子说:“我都这样了,让我再当一回好人吧,有啥事回头再说。”说完他甩开妻子就上了车。

当两名工作人员搀扶着张永才进入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医院的白血病人和家属小声地说:“这人真惨,烧成这样还得了白血病。”这时身边的医生说:“他是来救人的,是来救你们白血病人的。”人们一下子都不说话了,所有人都为他鼓起掌。张永才说,当时他觉得那掌声给他的是心灵的一击,他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任何舞台上的掌声都不如当时的掌声震撼。在他的46岁生日这天,成功为一名香港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现在这名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为此,张永才觉得特别自豪。

一边捐骨髓一边帮女教师募捐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春看到镇江市红十字会举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血样采集活动,就填了张表格,抽血留下了样本,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捐献者。

转眼好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早已淡出了他的记忆。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市红十字会打来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赠。当时,张晓春觉得既意外又兴奋,意外的是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能配型成功,兴奋的是因为他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过了不久,他接受了高分辨配型,进一步确认了与患者的匹配。可在全面体检中,他身体上的两项指标却出了点小问题——他的肝功能里面胆红素和转氨酶有点高,他考虑可能是平日应酬较多,基本每天都要喝酒。为了帮助这个配型成功的白血病患者,他决定暂时戒掉喝酒的习惯。

“要捐就要捐最好的。”抱着这种想法,他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戒烟戒酒,最终达到了捐献的要求。

所有检查就绪,他开始在家待命。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在等待的过程中,另一位在他后面参加体检的志愿者都去捐献了,他还迟迟没得到消息。张晓春有点着急了,多次联系市红十字会,可得到的回复都是耐心等待。

这时,他的心里犯疑了,会不会是对方患者那边出什么状况了? 张晓春在体检时,曾无意中看到患者的名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在网上进行搜索,没想到还真找到了。那是一则求助信息,他了解到对方是一位山西的女教师,患白血病后,她所在学校发动了捐款。他以一个普通热心人的名义分别联系了患者的学校和家人,这才了解到,尽管当地也给予了救助,可移植手术资金的缺口还是很大。临汾社会各界先后为患者募集了30多万元,家里仅有的几间瓦房也被卖掉了,尽管如此,筹集的款项也已经被花得所剩无几,没有办法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了。

张晓春这才明白移植手术被一拖再拖的真正原因。听到电话那头患者母亲焦急而无助的声音,他感到心里好像堵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放下。张晓春说:“人最悲哀痛苦的讨候,是已经看到了生的希望,却实现不了。如果患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捐赠者,那也许是命,没办法,但现在找到了,如果因为没钱治疗而放弃生命,实在是太残忍了。”思来想去,张晓春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她。

他先与镇江市红十字会联系核实患者的信息,说明了想为患者募集手术款的想法,红十字会有顾虑,因为按照规定,他们双方的信息是不能公开的,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志愿者,万一患者将来病情复发,需要捐第二次怎么办?张晓春说,不要紧,如果真的需要捐第二次他也愿意。后来他又与慈善总会进行沟通,了解到患者不符合镇江救助政策,便和商会的朋友谈募捐的事情,大家一致支持他,纷纷表示:“你连造血干细胞都愿意捐,我们捐点钱又有什么。”几个朋友捐了10000元,初战告捷。张晓春更有信心了,他又把情况反映给镇江安徽商会的领导,希望能够利用商会的力量发动爱心捐助。镇江安徽商会得知这一情况后,和当地媒体联合策划了一次募捐活动。在此后几天里,通过多方联系,张晓春又先后组织了三场募捐活动,安徽商会又发起第二次捐款活动,山西老乡会、各中小学也都纷纷伸出援手……最终,捐款总数达到了50多万元,移植手术得以成功实施。术后,患者的医疗费用再次出现缺口,张晓春又通过媒体发出倡议,为她募集了7万多元。

因父母反对差点失去一个生命

一天,正在读大学的黄煜惠参加了校园里举办的采集血样活动。半年之后,在她20岁生日的那天,天津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管理中心的电话打到了宿舍,通知她血样配型成功。“如果说,这算是上天送给我的生日礼物,那这份礼物可真够大的,那一天,也的确让我永远难忘!”

可是,一开始父母并不同意她去捐献,怎么说都不行,而她自己也犹豫过,因为马上就要英语6级考试了,还有期末的淘汰考试,她自己也有些担心能否承受这样的一次挑战。但是,另一边,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她,那位患者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病情比较紧急,随时可能恶化。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黄煜惠闭上眼就想起那个无助的母亲和她的孩子。虽然她见不到那位年轻的妈妈,但是她可以想象的到,每次那位妈妈抱起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会是多么的不舍。因为,每一次,都可能是她最后一次抱自己的孩子了。她孱弱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会离去……

后来,在反复的咨询后,黄煜惠的父母终于同意了。可就在她采集了高分辨血样之后,患者病情突然恶化,高烧不退,很可能挺不过去,做不了移植手术了。

得知这个消息,黄煜惠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如果我做出决定的时间再早一点,她说不定就得救了;又如果,我当初根本就没有去献血样,或许他们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绝望,这么充满遗憾。可是,无论多么伤心,她都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就在黄煜惠以为这件事快要过去的时候,奇迹又出现了——患者挺过了这次危机,病情稳定了。红十字会问她还愿不愿意捐献,这次黄煜惠没有丝毫犹豫。高分辨的结果,她和患者配型达到100%吻合!这种情况,在非亲血缘关系中是很少见的,那位年轻的妈妈终于被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代丽丽 视觉中国供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