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校园贷“黑化”太匆匆要怪谁 又是谁在“养虎为患”?

2017-09-20 17:26 编辑:TF008 来源:公道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教育部“取缔校园贷款业务”的最严禁令之下,仍有网贷机构违规向大学生发放贷款,手续一如既往的简单,行业丝毫不减的混乱。回想起去年搅动舆论的裸条、因无力还款而走极端等恶性事件,校园贷如今仍禁而不绝,引人担忧。

“黑化”太匆匆

在去年之前,提起“校园贷”并不至于这般让人谈虎色变。曾几何时,校园贷也是好东西。大学生多少都有缺钱的时候,自2009年大学生信用卡被叫停之后,互联网金融趁“需”而入,校园贷填补了部分空白。据2015年一项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约占一半。

然而,校园贷的好人身份没保持几天,就迅速被黑化成了“噩梦贷”。说起来,这也几乎是一种必然。当年信用卡退出大学生金融借贷市场,无非是因为坏账率高。这背后,其实是大学生还款能力有限这一基本事实。

银行用常规手段没法解决的还款问题,某些网贷平台却做足了文章:他们以裸条、逼债、为难担保人等凌厉招术,逼迫学生及家长乖乖还款。只要能保证还款,校园贷便是有利可图的大生意。去年几起恶性事件之外,不知道还有多少“借小钱、还大钱”的高利贷案例。

借大学生的欲望生财,辅之以残忍的追款手段,某些网贷平台疯狂逐利之心昭然若揭,原本还算正常的校园贷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他们放出“恶魔诱饵”,某些大学生却将之当成“救命稻草”。在巨大的诱惑与超低的借贷门坎之下,中招的大学生任由欲望牵着走,借了西家还东家,在利滚利中享受着短暂的快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直至迎来“最后一根稻草”。网络的便捷性,再一次放大了人性之恶。

谁在养虎为患

校园贷乱象不容小觑。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大学生总体消费规模已提升到4500亿元左右,校园贷规模破800亿。据媒体调查,校园贷主要活跃于三四线小城市,为了增加业务量、抢占校园市场,很多贷款平台对于借款学生的信息审核极松,甚至仅凭一张学生证就批下贷款。

乱象频仍,治乱之法其实不难想到:提高审核标准、降低贷款额度、禁绝非法手段,让大学生借贷行业重回正常。但就目前来看,无论是教育部的“最严禁令”,还是银监会为整改校园贷问题提出的“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针,皆缺乏严格的追责手段。

若追责手段失之于宽松软,如何打消“反正被抓住也是关停,为何要自己主动关停”的心理?违规成本低、侥幸心态重、利益诱惑大,恐怕是校园贷禁而不绝的重要原因。

判断一款校园贷产品是否怀有深深恶意,可以从放贷额度、贷款利率、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而这些,皆是可以量化的。相关各方拿出切实的举措来,斩断这些伸进校园的黑手,防微杜渐,方能阻止悲剧发生,也有望倒逼出更加健康的校园风气。

先学欲望管理

营造清朗环境,不可能立竿见影;营造的环境再好,也决不是无菌的温室。开启大学生活的孩子们,脱离了严格的管束,面对花花世界的纷繁诱惑,产生五彩斑斓的欲望在所难免,但并不充裕的钱袋子,多半不足以支撑欲望。这种状况,其实是人生成长中的必经之路。要么学会抵制诱惑、克制欲望,要么尝试勤劳致富、让奋斗支撑起需求。否则,一旦走出象牙塔,一旦失去了保护屏障,又当如何?

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乱借钱迟早都要还的。始终保持着审慎的理性,再诱人的坑,也就自然地避开了。

 

来源:北京日报公道 胡宇齐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