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北京未来街道将从通行为先到以人为本:地安门外大街变身活力街道

2017-09-21 11:51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21日讯,9月15日,经过近一年的飞速发展,共享单车在北京的野蛮生长被按下了暂停键。

改造后的地安门外大街,机动车道减为2条,每条3.5米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的高级工程师李爽看来,共享单车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种种问题,让长久被忽视的自行车交通重新回到了社会公众的视野中来,骑车人在道路上的权利与体验重新被广泛关注。

早在2015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下称北规院)就开展了“诗意骑与行”主题调研活动,市民普遍反映,北京骑行与步行环境距离“诗意”太过遥远——问题主要集中在步道和自行车道太窄、走路或骑行太晒、行人过街距离长、公共服务设施少。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的体验和感受一直以来被忽视。

共享单车使用的热潮,倒逼对于骑行空间改善的关注。

自行车大潮哪儿去了?

2005年,英国女歌手凯蒂·玛露在《900万辆自行车》歌里唱道:“在北京城里有900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

其实,自行车的巅峰期是上世纪80年代:1986年,北京约有63%的交通出行是由自行车完成的;从1990年开始,使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就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直至2013年,这一比例降至12.1%。

“曾经小汽车对每个家庭来说是非常奢侈的物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小汽车普遍进入家庭。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对交通工具的效率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人的出行变长,小汽车的使用比例也就越来越高。”

李爽说,受到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冲击,城市发展饱受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的困扰,导致人们将视角更多地聚焦在机动车的通行与停放上,路权分配自然也向机动车倾斜,相对而言骑行环境不断恶化。综合上述原因,自行车出行比例逐年下降,自行车大潮就逐渐消失了。

“即使骑行的人少了,北规院也一直在关注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工作。”李爽介绍,从1982年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就一直倡导建设以步行、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系统,后续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均强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其进行鼓励和倡导。

“其实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市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步道与自行车道网络,每一条市政路在规划之初均按规范要求设置相应宽度的步道与自行车道,只是后来被机动车的停车以及不按照规定放置的附属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挤占了。”李爽说。

地安门外大街华丽变身

在这60多个案例中,最成功的案例要数地安门外大街了。

地安门外大街位于北京市传统中轴线的最北段,是连接什刹海、南锣鼓巷与外部道路的主要通道,全长800米;中部有什刹海地铁站,并有地安门站、鼓楼站两处公交站点,营运7条公交线路,在城市路网中规划等级为次干路。

李爽告诉北京晚报,这条路在改造之前,机动车与自行车混行、乱停车现象严重,基本没有自行车通行空间。同时,由于受两侧建筑及台阶影响,人行道较窄,最窄处不足2米;道路附属设施缺乏协调管理,既影响行人通行,也影响了景观风貌。

在“十二五”期间什刹海地区的整体升级改造中,地安门外大街成为重点的改造对象。改造前,地安门外大街有三条机动车道,每条宽度为3.75米;两条非机动车道,每条宽度为3米,与机动车道之间用交通标线分隔;两侧步道(含行道树设施带)分别为3米与2.5米。

项目组以提升街道活力,改善行人和自行车的出行环境作为首要目标,对道路空间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在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空间不够的情况下,选择压缩机动车通行空间,将原3条机动车道缩减为2条,每条车道宽度由3.75米缩至3.5米;为了避免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停车,安装机非隔离护栏,留出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为保证充足的步行空间,将两侧步道分别拓宽为6米与4米。

后来,对沿街建筑前区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改掉前伸过多的台阶;同时,将路灯、电箱等公共设施统一放置在设施带中,避免“十步一处梅花桩”。除此之外,为了更加人性化、改善整体环境,还设置了座椅、增加了绿植和花坛。李爽称这次改造为地安门外大街的“华丽变身”:“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活力街道”引发热议

令人遗憾的是,十余年间对于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环境改造的规划实施的寥寥无几。“对于行人和自行车出行环境的改善涉及到对既有道路的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市政、交通、园林等多个部门与单位。改造的难点不在于方案的编制,而是各部门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并建立道路综合规划设计的实施机制。”李爽说。

李爽告诉北京晚报,北规院编制的《北京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简称《规划》)已于2016年底编制完成,是北京市第一个系统性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专项规划。目前,已对各区与各委办局征求意见。

《规划》目的就是想推动更多类似于地安门外大街工程的实施,全面改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出行环境,进而改变城市的街道面貌。

李爽介绍,去年上海出台了《街道设计导则》,“活力街道”的概念引发热议,“一条好的街道,首先它要保证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其上通行时的安全,其次是提高舒适性,比如铺装平整、有绿化遮阳、有休憩的空间,整体景观风貌较好,最后是沿街有能吸引人们的东西。这样人们才会驻足停留,街道才有活力”

城市规划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写道:“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李爽说,街道空间的营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很多步道并不窄,但却被变电箱、垃圾桶、绿化树池等占用:“未来在北京,会越来越强调统筹街道整体的设计和审批,不仅要保证步道和自行车道的宽度,还会对公共设施的位置、景观环境、植物的种类等内容予以规定。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活力街道。”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白歌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