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全国“海选”大国非遗工匠 让“中国礼物”开辟非遗发展新方向

2017-09-22 16:12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22日讯,如何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看似繁荣的非遗如何走出叫好不叫座的怪圈?昨天下午,大国非遗工匠专项公益工程工美项目启动,将面向全国海选工美方面的大国非遗工匠,并为非遗传承提供一个技艺转化成市场的平台。

大国非遗工匠专项公益工程工美项目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主办。该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四光认为,我国非遗保护没有将技艺转化成市场,缺乏合作意识,存在被边缘化的怪圈:“庙会、展览都有我们非遗的展示,可我们就像是电影前面的加片,是‘赠品’,表面上看很繁荣,但非遗项目本身并没有得到实惠。”

陈四光认为,传统的非遗多是依靠非遗技艺传承人代代相传,无论是从传承效果还是传承人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都不容乐观。非遗传承人也缺乏现代的合作意识好市场经济意识。陈四光讲述了一个案例:某企业带着1吨黄金找到一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希望以公司16%的股份换取非遗传承人加工黄金,可是这位传承人非要加工费不要股份,结果这家公司上市后那些股份价值好几个亿。

据了解,此次大国非遗工匠专项公益工程工美项目先期资助1200万人民币,在全国 3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进行“海选”,主要遴选对象为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平均每个地区认定十名“大国非遗工匠”、十位“提名大国非遗工匠”。除了“海选”大国非遗工匠外,大国非遗工匠专项公益工程还将给非遗技艺传承人提供一个研发、生产创意产品的平台,以非遗产品为基础推出“中国礼物”系列,让其流通于 1504 家4A级以上景区、700 多家博物馆大厅、512 所孔子学院、1073 个孔子课堂、一带一路67个国家中国文化中心等,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非遗经济形态,改变目前文化产品的创意不足、文化元素内涵单一的局面,让“中国礼物”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方向。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颖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