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塞罕坝先进事迹报告团在京巡讲:三代人55年敢叫荒原变林海

2017-09-23 11:36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23日讯,昨天下午,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了巡讲报告会,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来战天斗地,不负使命,让荒原变林海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千余听众。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属于河北承德市  王龙 摄

第一代造林员代表陈彦娴19岁时就来到塞罕坝,在塞罕坝当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汗铸就了一个个造林奇迹;第二代造林员代表、如今的林场场长刘海莹继承了老一辈塞罕坝人精神,立志当为其他树种落地生根创造条件“先锋树”,着力改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使造林成活率大幅提高;第三代造林人代表杨丽主动放弃了办公室的文秘工作,申请调到了造林前线,冬天围着火炉“用雪水煮方便面”,亲身体会到了塞罕坝上造林的艰辛。杨丽还加入了林场成立的课题组,为引进坝上花卉到低海拔城市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气候寒冷、虫子多,上坝八年以来,她从未穿过裙子,但与鲜花为伍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属于河北承德市,南连京津、北接内蒙古。55年前,这里 “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一片荒凉。为了遏制沙漠逼近北京的严峻形式、涵养京津地区水源,1962年9月,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肩负“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55年来,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盎然生机。现如今,林场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首都各界特别是园林绿化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全面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打响了史无前例的平原造林战役,五年来,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20万亩、城市绿地3805公顷。到2016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09.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2.3%,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6.1平方米。首都环境容量和绿色空间不断扩大,城市环境显著改善,首都市民拥有了更多身边绿色和幸福感。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车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