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道

电视剧限酬令发布 明星限薪会减少烂片的出现吗?

2017-09-23 19:37 编辑:TF008 来源:公道

演员“限薪令”终于来了!9月22日,《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发布。《意见》规定: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这是相关部门针对饱受诟病的演员高片酬问题首次明确划出红线。公道君(ID:bjrbplb)观察发现,舆论场中一片叫好声,不少人感慨,国产片终于可以和烂片告别了。

新规之所以能收获一边倒的支持,正是源于近些年畸高的明星片酬。有业内人士公开表示,“2016年,一二线演员的片酬增长了近250%,一部成本3亿元的电视剧,明星拿走2亿元片酬。” 相关数据显示,部分国内演员的片酬甚至已达到影视剧全部成本的50%到80%,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水平。

网络上流传一组数据:2016年,周迅、霍建华出演《如懿传》获得片酬分别为5300万元和5000万元;2014年,孙红雷从电视剧《二炮手》获得片酬2300万元;2014年,赵薇从电视剧《虎妈猫爸》获得片酬4280万元;孙俪在近期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拿到片酬6000万元。

一头是畸高的明星片酬,一头是满大街的烂片。在公道君看来,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某种联系。影视创作是一条产业链,从剧本写作,到正式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心打磨。任何一环掉链子,最终质量都会打折。在资本功利地裹挟下,“鲜肉花旦”“流量明星”受到热捧,投资大部分流向这些人,留给编剧、布景、配音、特效等其他工种的经费大大缩水,粗制滥造也是一种无奈的必然。最终结果就是明星数着钱偷乐,观众只能吐槽特效五毛、剧情狗血。

这种烧钱拍烂片的逻辑显然不可持续,也亟须打破。如是说来,有关部门此番对明星畸高片酬开刀,着实切中肯綮。不仅回应了社会的呼声,更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但这招会管用吗?约束了明星收益,是否就能拍出好片佳作?

公道君持保留态度。“限薪令”约束的是明星账面收入,但如今演员的片酬支付方式已越来越隐性。比如,一些有实力的制作公司可以将片酬转化为投资、股权、红利等,以新型方式与明星分红。比如,一些演员自己也挂着出品人、制作人等名头,多重身份则意味着多个收入来源。这样看来,新规能否药到病除还有待观察。

畸高片酬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发力,主管机构、制度规范、税收约束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税收,发挥着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有极强的导向性。比如,我们总羡慕国外富豪热衷慈善,其实这里头除了个人爱心的因素,个税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倒逼制度。只要是与任职、受雇有关的个人所得,不管以单位的资金开支渠道,还是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形式支付的,都是课税对象。从目前来看,对明星收入做出限制的同时,不妨从税收等方面同时发力。

佳作不常有,精品更难寻,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要想真正实现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资金就要“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能人为地厚此薄彼。此番“限薪令”或许不能立竿见影地带来影视作品质量的提升,但起码是个好的开始。我们呼吁更多直击痛处的政策举措,让艺术回归艺术,让创作回归质量,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影视市场。

来源: 北京日报公道 范荣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