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光荣院里住着乐观的革命老兵

2017-09-25 11:5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25日讯,“我们知道他们脸上的皱纹,身体的疾病和肢体的残缺或疤痕都在讲述那些难忘的过往,讲述那些峥嵘岁月,讲述那些英雄的故事……”拍摄完通州区光荣院的老兵们,运河金盾志愿服务团队组织者于文静很是感慨。她说,关爱老兵应该在每一天,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每一件可以为老兵所做的触手可及的小事里……运河金盾志愿服务团队拍摄的老兵都有哪些故事?在拍摄的过程中,又有哪些让志愿服务团队印象深刻?近日,记者前去通州区光荣院,走近那些老兵。

徐继东

听到哨响 奔向国旗

“这是治糖尿病的药,那是治气管炎的药,那是治胆囊炎的药......老徐,您记住了吗?”

“哎,说忘就忘了。”

在通州区光荣院,医护人员指着桌上大大小小的药盒,叮嘱着徐继东。记者采访当天,徐继东穿着运动休闲服,戴着鸭舌帽,颇显年轻。

“年轻的时候可健康了,一餐能吃两大碗米饭,现在不行了,一个小馒头就够了,烟也得戒了。”徐继东向记者摆摆手。时间夺走了健康,却夺不走记忆。83岁高龄的他,依然无法忘记那段峥嵘岁月。

14岁入伍,担任卫生员,徐继东是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一六一师直属三炮营最小的成员。因为战争时期无家可归,他选择了参军。“别看我岁数小啊,当敌人快要打到通州时,我可是被上头派去当侦察兵呢。”当军队兵力不足时,身为卫生员的他,也得扛起枪。“刚入伍,立马就打仗了,我连打枪都还不会,练了一个钟头,就上前线了。”那时,解放战争正处于战略决战阶段。

不久,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当所有人都以为能歇一歇时,大部队又接到一个指令——南下剿匪。“那年头,离了打仗就是打仗。”就这样,徐继东跟随大部队,奔赴江西鄱阳湖。

部队潜入敌窝,危险四伏,敌人在暗处,他们在明处。某天晚上,徐继东的连长在睡觉时,被土匪打死了。部队没有兵营,都住老百姓家里头,“我们把粮票作为回报。”

徐继东参加过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南下剿匪等,作战英勇,立功数次。回想在郝家湾作战时,他藏在树后边儿,机枪子弹全打在树干上,“还把我的军帽打飞了”,徐继东憨笑起来。

死神再次放过了他。有一回,徐继东跟战友蹲在战壕里,他第一个冲出去。一秒后,“砰”地一声,敌军把迫击炮搁到战壕里。徐继东一回头,战友们都没了。

“打仗就像小孩子打架,你给我一砖头,我给你一砖头。可细想一下,要是砖头碰脑袋上,还挺疼的。”后来徐继东结束军旅,复员后回到了通州。在光荣院建成后两年,他搬了进来,眨眼间度过了数十个寒暑春秋。

徐继东说,多年前,在光荣院里,当听到国旗下的一声哨响,房间里的老兵们都会麻利地穿上军装,奔向国旗,仿佛还在部队里。如今,老兵们虽然跑不动了,但是望向国旗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

现在都是甜日子

85岁的刘学文参加过抗日战争,另外他还参加过解放华北、解放西北、抗美援朝等战役,在解放西北战斗中荣立三等功。他的青春,在医院里,也在卡车里。

抗日战争时期,年仅11岁的刘学文便入伍,在医院担任卫生员。战士被炮弹“刮花”,他天天帮忙打针、换药、端屎端尿。“这些全得会,同时伺候好多人。”曾任白求恩医疗队医生助理的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战争时大部分人受的都是外伤,医疗队缺医少药,轻点的伤就用凡士林泡纱布包扎一下,严重了就只能挺着,那时候真是苦。”

后来,他进入西安第十九兵团军政干部学校。据了解,1905年到1952年间,学校先后训练了三期营、连、排干部和部分知识青年,培养军政干部和医务、后勤干部5200多名。而刘学文是第三期的学员之一。毕业后,他不再从事“老本行”,改当物资运输员。给记者介绍自己的过往时,他转头瞧了一眼桌子上棕黄色的毕业证书。毕业那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刘学文跟随十九兵团,从西安出发,赶了一天一宿的火车,奔向邻国那片陌生的土地。

那时候,中国缺乏空中运输,主要靠卡车拉作战物资到前线,不像美国那样能大批空投。刘学文所在的后勤部队共十辆车子,每天从安东县拉一趟物资运往朝鲜,物资包括粮食、枪炮、御寒用品等。为降低被美军燃烧弹炸毁的风险,他们都在晚上出没。黑夜视觉效果不佳,加上道路颠簸,刘学文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我们走的是土道,都是老百姓修的,石头多得很,车子来回晃荡,晚上开车得探着身子。尽管人晃得很厉害,但物资不要紧,都捆得严严实实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刘学文的部队生活也结束了。1954年,他由北京长辛店华北部队19兵团63军复员。跟记者聊天的途中,他撩起右腿的裤脚,脚踝上方有一个浅色的疤痕。“腿被炮弹片刮到了,只是小伤。”受伤后,他被抬往医院,歇了一个多月。

如今,刘学文很是关注新闻时事。记者探访时,他正带着黑框眼镜,聚精会神地看着新闻节目,“以前那都是苦日子,现在都是甜日子,我们要珍惜,我们希望国家有更大的发展。”

喜欢“赖”在革命大家庭

“哎呀,我这心里老是想着,国家对得起我,我对不起国家。人老了,不能为国家添贡献了。”李玉和叹着气。殊不知,这位老兵曾和董存瑞在一个连中负责弹药供给,参加过隆化战役,立二等功,后南下剿匪,立三等功。

“我虽然87岁了,但脑子还好使,打仗的事儿都记得清楚。”70年前,李玉和怀揣着“为全国人民解放”的心愿入伍当兵,入编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五团。在他印象中,隆化战役打了三天三夜,漫天硝烟,炮火连连。“在为战友运送弹药时,我被炮弹打伤了,左胸部和右腿上都有弹片,但那时情况紧急,身边也相继有战友倒下,根本顾不上包扎,疼也不知道。”负伤后,李玉和还从战场上背下来了两名伤员。

接着他撩起衣服,露出腰部,上面布满红色湿疹。“腰部围着弹药,出了汗,下了雨,就捂出这些红点点来。”战争艰辛,李玉和有时候也想家,但他并不想回去,认为军队热闹,喜欢“赖”在这个革命大家庭。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复员回乡。再后来,就住进了光荣院,一住就是30年。

在光荣院的日子里,李玉和总惦记着党的恩情。他对记者说,国家管吃管住,每个月还给零花钱,光荣院里的工作人员也令他满意。“工作人员都不错,张口闭口都是李大爷,就连降压药都帮我配好剂量。”

在他心里,光荣院就是他的家,国就是他的家。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于建 实习生 伍颖欣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