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中国天眼一周岁南仁东逝世:将一个朴素想法变成国之重器

2017-09-26 08:11 编辑:TF008 来源:长安街知事

9月15日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于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2岁。

南仁东和同事在选址

9月16日、17日、18日、19、20日,在他逝世后的几天里,整个社交圈、朋友圈新闻寡淡,直到一篇关于他事迹的文章广为传播。这位为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还留下了这样的遗言: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一如他平淡描述自己的无私奉献。

南仁东逝世后,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作出指示,要求中科院认真组织学习南仁东先生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9月20日,南仁东生前所在的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党组发布了一则通知,号召全院科研人员向南仁东学习。

发布这则学习要求之前2天,中科院官网还刊登了一篇名为《国失栋梁 精神永存——社会各界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南仁东先生》的文章,其中收录了众多媒体对南仁东的报道。

“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

媒体对南仁东的这句评价毫不夸张。南仁东的一生与“FAST”密不可分。

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正式启用。它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提高约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当时已经罹患肺癌的南仁东,依旧克服困难从北京赶往贵州参加了启动仪式。这一天,是他努力了20多年换来的结果。

“学霸”南仁东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后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多次赴国外交流,享誉中外。

1984年,他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所有人都期待着他再次大显身手,但他却选择了回国,放弃薪水比国内高300多倍的工资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7月, FAST工程概念提出。为了给项目选址,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走过不少当地农民都觉得难走的路,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最终选定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为了推广项目,获得支持,南仁东又“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

不认识他的人,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对于这些,南仁东很谦虚:“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国痛失一栋梁,令人心碎肠断。一生竭心尽力为吾辈指楷模。”在各式各样对他的缅怀信息里,不乏类似的表述。其实,像南仁东做出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正是有了他们,中国科学才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

 

来源:长安街知事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