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善而美——《冷冰川》大书解读

2017-09-28 17:55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28日讯,由故宫出版社出版,上海嘉禧文化策划的《冷冰川》一书于美东时间9月10日晚获颁2017美国印刷工业联合会“印制大奖”中的最高荣誉“班尼金奖”,以表扬其创造的图书视觉创新的独到之处。班尼奖是以曾为美国印刷业技术带来革命性发展的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昵称Benny)命名的最高荣誉奖项,是全球印刷行业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印刷产品质量评比赛事,每年举行一次,素有“印刷界的奥斯卡”之称。由于该奖项的权威和评判标准严格,使得班尼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奖项反映着全球印刷业的最新技术和应用。

周晨(设计师)


冷冰川是我十多年的老朋友。记得我是先买到《冷冰川的世界》画册多年之后才结识了这位旅居西班牙的艺术家。初识冰川的作品,被这种神秘独特黑白世界的气质所吸引,眼前就像突然出现了一座花园,迷花园,里面是画家编排的一个个场景:建筑、走廊、百叶窗、钢琴、野草、闲花、面具、猫、蛇、小鸟,但女人体永远是里面的主角,画家就像一个孤独的编剧、导演、造园者、造梦者。当今中国的出版界,出书已是寻常事,每天都有很多画家的画集印制出炉,但论质量,大都只能算是宣传品(失去出版的标准与价值)。中国历代书画家注重才学修为,这些文人传统,在当代画家身上几近稀释殆尽了,能沉心阅读,且写出漂亮文字者寥寥,冰川是个异数,他的画作与格言体的文字都有着众多“拥趸”,这与他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人文底蕴有极大关系。

我想,一个普通读者要欣赏阅读《冷冰川》这部艺术大书,首先对艺术家及作品要有所认知;同时,对于当下图书生态更要有所了解。

从设计师、艺术工作者的角度观照当下的图书生态,无外乎以下三类情状:

在图书编辑出版发行的传统业态环境中,纸质书籍设计作为图书出版的一个环节,局部地参与着书籍的封面设计、版式设计或插图设计,大量图书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这样的生产方式有问题,并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设计师的作用,但目前市场化图书生产的大环境就是如此,这是由图书的商业属性决定的。这类书在我们的新华书店或机场车站到处都能见到,标题书名往往夺人眼球,但有时互相模仿、抄袭,有同质化倾向。

在阅读方式发生巨变的背景下,传统纸质书如何深挖设计的潜在价值,通过整体性的设计,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提升图书这种特殊文化产品的内涵,推动纸质书自身的创新,如吕敬人老师倡导由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书籍设计“五感说”,彰显了纸质图书的个性之美,激发阅读者由阅读行为而产生的与图书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大众对于纸质阅读的兴趣。这是由图书的文化属性决定的。这类书如同T台上的时装秀,对潮流起到引领作用,比如近十多年来,由中国诸多优秀设计师参与的“中国最美的书”,体现了当代图书设计的新理念,带有实验性和探索性。
图书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可以走得更远,作为艺术家进行小众创作的对象,如我在法兰克福书展和莱比锡书展看到的很多手工书,量非常少,有专门的艺术家展位,在欧洲也是有这样的传统的,如随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鲁拜集》就属于这类作品。苏州博物馆曾举办过一个美国当代艺术家薄英的展览,印象中有一件作品是陨石书,书被作为一种符号,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出现;另外,他与张充和先生合作的《桃花鱼》,以限量手工书的形式出现,得到了很多藏书家的青睐。这与图书自身的艺术属性有很大关系。这类书跳出传统出版的概念,一跃成为艺术品。

如果把《冷冰川》这部大书,置于图书生态的空间背景里,寻找一个坐标加以定位,我想,应该属于第二类,它既是一部正式出版物,也注重阅读体验的新感受,但是,明显带有第三类艺术家图书的印记。从这部大书的缘起来看,还是为了解决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在上一部《冷冰川墨刻》出版之后,虽然收获多项国内外荣誉,但作为艺术家的冷冰川和作为设计师的我还是对作品印制不满意。很多读者朋友没有机会看到过冰川墨刻的原作,更不清楚他以刀代笔的刻墨创作方式:画家在反复刷匀黑墨的纸板上创作,屏息凝神,一刀而就,纸板表面的黑色裂开,显露出纸板的本色,黑纸板上无法打草稿,不能修改必须成功,疏密有致的线条在纸板上生长,在创作中逐步完善构图画面,很多作品创作周期都很长。画家要有足够的精气神与技术自信,否则这样的创作方式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冷冰川出道至今出版过很多种画册,在当时同类出版物中都属上乘,国内很多著名的一线图书设计师和他都有过合作。近三四年间,我接连为其设计了《无尽心》《冷冰川墨刻》《冷冰川》三部图书,在《冷冰川》大书之前,总觉得之前的出版物没有很好还原作品的质感原貌,开本幅面的局限是个大问题,墨刻作品精致的线条细若游丝,很多细节容易丢失,是对印刷制版的考验,又限于黑白,纸张的肌理及岁月变化的痕迹都无法显现。刚好,在深圳《冷冰川墨刻》一书品读会活动期间,雅昌大书给了我们启发,触动故宫与嘉禧强强联合出版策划大书《冷冰川》,但现有大书的形式,基本是西洋精装书的基本款型,我认为创意度不够,如果能设计一个中国题材,中国制造,中国意味的大书,一定会面目一新。恰该书由故宫出版社出版,某种意义上这部大书也是一部“新殿版”,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图书的艺术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首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和艺术家一起拜访了古籍大藏书家韦力、国图古籍专家赵前,查阅古籍资料,体会经典古籍的魅力,激发创意。

全书整体最终采用对开开本,装帧形式采用了传统又独特的推蓬装,在写本、刻本书中这种装帧形式非常稀见,前人在写本、刻本中亦无此称谓。此种装帧形式仅见于清内府雍正元年刻本《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清乾隆内府清字经馆刻本《御译大云轮请雨经》二卷。推蓬装的想法与我曾在一家艺术类出版社的工作经历有关,曾见过以推蓬装形式的书画装裱,以手指上下翻动,区别于经折装左右翻页,你能感受中国文人在品读艺术作品时的潇洒。通过向专家咨询和观摩古籍实物,使我最终确定了这一方案。

至此,该书设计走向的两个定位点有了:具有出版价值、阅读功能与阅读体验的艺术家书;具有“新殿版”意义的中国传统书籍形态创意的新范式。于是,围绕这两个定位点的整体设计全面展开。

函套封面以黑檀木雕刻冷冰川刻制的冰川图案,墨底银丝,纤毫毕现。朱红色的布面让人联想到紫禁城的宫苑高墙。序言用宣纸、贴金箔、手工印刷等方式,尽显东方审美质感。所有63幅作品,均以原作最新技术高清电分采集,图版调色制版及印刷均由冷冰川亲自把关。首次以四色印刷的方式呈现其黑白作品,还原纸张雕刻后的肌理变化及色泽变化,最大限度接近原作的观感,以原大尺寸呈现,堪称达到高仿品质。书页版式以图为主,精选冰川格言若干,中英文对照,英文横排在左,中文竖排居右,与地图标识左西右东相一致。书口借鉴古籍书口绘,手工印制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万”字纹饰,全书材质、色调、工艺、气质浑然一体。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故宫出版社社长、本书出版人王亚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书不仅是一种平面的艺术,也是一种平面的建筑,而建筑,则可以称作一本立体的书。近可看艺术家的笔划刀锋,远可观中国的浩瀚文脉。是一部不忘初心的艺术大书。

中国古代,文人爱书惜书,发明书拨,本书考虑到开本体量,为配合图书的翻阅,配有书拨一支。并与函套结构恰当组合,既起到书别的作用,又为书拨找到合理的安放位置,书拨结构爽滑,两头扁薄,利于插入对裱中空的书页,书拨之上还刻有“冰川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的格言,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以书拨翻阅大书平添了阅读的仪式感。此时,偶有冷香浮动,乃制香专家为本书专门调制,萃取自三种白色花卉,白玉兰、栀子花、茉莉花,清新冷艳,沁人心脾。建筑设计家张永和先生为本书专门设计一个书桌,大书展卷其上,就是一道书房的风景。

孟子有句话:“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多方统筹协调,终于使这部艺术大书以饱满的姿态完美呈现,我想,这是所有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在中国出版界“内容为王”是一条铁律,但似乎不能托起图书出版物内容与形式这两个翅膀,从《冷冰川》之后,我们能否有个升级版——“品质为王”,在图书内容以外我们不可忽略“有意味的形式”,因为这些形式由内容而滋生,与内容已经合体,设计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是语言就要表达,在功能、美观相继登场之后,表达走到了前台。另外,201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中推出了《艺术家与书本之馆》为主题的作品,几乎同期开幕的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征集来的10万册禁书组成装置艺术“书之帕特农神庙”(The Parthenon of Book)视点不约而同落在了书籍之上,书籍,特别是我们所说的纸质书籍,已然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不仅仅是普通出版物的概念,我们在看待书籍的时候需要大大放宽我们的视野,将其置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中,方能找到最佳的观测点。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