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月到中秋分外明 让中国人感觉最多温暖情谊的传统节日

2017-09-29 11:5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9月29日讯,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而十五日又是八月中间的一天,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月亮会非常圆满,所以这一天除了称为中秋,也称为团圆节。说起来,中秋节大概是除了春节之外,能让中国人感觉最多温暖情谊的传统节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时候似乎总能激发出更多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对月寄情,从古至今皆如是。

资料图 中秋月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诗人之于月,历来有不解之缘。中国诗歌史上的咏月诗作亦是不计其数。最早的咏月诗句比如“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月亮的皎洁明亮和特质,在这些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过更多的诗人是以咏月来寄情。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有时候甚至是胜于春节的。有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作者在一个中秋节之夜有感而写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抒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在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尤其钟情于“月”,因为“月亮”会象征着光明,情格孤高桀骜又怀才不遇的李白对“月”就别有一番情意。比如《月下独酌》中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月下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本是良辰美景奈何身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人能去诉说心中的忧思与悲欢,只能在花间自斟自饮,借酒浇愁。举杯向天,想象着邀约天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来共饮,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这种虚幻的热闹下却更凸显出了自己的孤独与苦闷。还有那首著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实这首诗明白如话,平淡无华,但那份浓浓的乡情却感觉满满的要溢出来一样。秋天的月亮,虽然光明但却是清冷的,对于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怀乡的情怀,尤其是凝望着月亮更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来好像再没有比明月更能寄托人这份情感的了。

月亮其实并不能承载那许多的情感,但文人墨客却总是不吝将最深的情挚加之于它。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中写道:“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文人的笔下,中秋的月又总是不同的。徐福熙《今夜月》:“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诉你们的。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回答江畔何人初见月,亦无从知晓江月何年初照人?只是这轮明月却一直都是美好的象征,无论沧海桑田,浮世风尘,四海漂泊的人唤它作乡情,华夏儿女唤它作团圆!

本刊记者 洪文婷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