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写进中国课本的日本城市马关: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纠缠

2014-08-09 11:49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日本的下关,即我们通常说的“马关”。日本官方定义的地名没有“马关”。1895年4月,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在此签订条约,双方分别称为《马关条约》和《下关条约》。由此,马关,也成为一个写进中国历史课本的一座日本城市。2014年,有关甲午战争的纪念与反思层层展开,学者祝勇,随他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摄制组,走进这座城市,在众多的历史遗迹上回望历史,当年的历史场景可堪回味。

xin_290606101246265103445

公元1895年3月15日,李鸿章带着皇帝“承认朝鲜独立、割让领土、赔偿军费”的授权,从天津出发,19日抵达日本下关。20日展开谈判,是双方预定的,所以李鸿章在给朝廷的电报中说:“起程须扣算到日,不先不后,乃得体。” 虽为战败之国,身系国家命运的李鸿章,依然不忘保持体面。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不是第一次相见。三十多年前,19世纪60年代初,伊藤博文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受“黑船”事件的刺激,取道上海,前往西方学习。那时的上海,正是李鸿章的天下。公元1862年,李鸿章带着刚刚成立的淮军,在安庆北门集合,沿长江而下,直抵太平军聚集的上海。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群被蔑称为“大裤脚蛮子兵”的安徽子弟兵,以七千打十万,一举占领了上海。李鸿章也迎来了他一生事业的高峰,办洋务,建海军,一发而不可收。

那时二人是否见面,我们已无从查考,但伊藤博文一定会知道李鸿章的威名。

又过了二十多年,到了80年代,大清帝国海上之梦被溃烂的官场一点点地腐蚀,已经趋于黯淡了。但这个沉落的梦想却仿佛翘翘板,把日本的野心翘起来。公元1874年,日侵台湾。5年后,占领琉球。又过了十年,到了公元1884年,为了解决大清帝国和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的纠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进行了谈判,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同时从朝鲜撤军,“今后朝鲜国若有重大变乱事件,清日两国如要派兵,须事先相互行文知照。”正是这一条款,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

正是这次会面后,李鸿章提醒总理衙门:“大约十年之内,日本富强必有可观,从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

sxning482_b

在日本为李鸿章准备膳食的清国大厨。

而伊藤博文对清国则有着完全相反的预言:“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

意思是说,中国人还在用八股文来选拔文官,用弓箭来选拔武官,他们所学的,在当今世界上已没有用武之地;纵然有人想稍做改革,也会被言官们骂得一文不值。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在整顿陆军海军,但在我看来,都是些空话。

无论李鸿章,还是伊藤博文,对对方的判断都准确无误。不同只在于,伊藤博文的判断成了日本的共识,而李鸿章的判断则被视为危言耸听、为自己建北洋捞资本。十年后,双方的预言都得到了验证,一张谈判桌,分开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为刀俎,一为鱼肉,李鸿章深刻的痛感,无人能够体会。

李鸿章看见案板上的河豚,就等于看见了自己。

孙郁说他:“他知道大清帝国衰微的结局,但一面又在修补着那个世界,竭力挣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他在受辱和自尊间的平衡点里,重复了古中国庙台文化与市井文化的精巧的东西”,“内心的体味一定复杂是无疑的了” 。

说白了,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罢了。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祝勇/文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