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小狐狸》三里屯红馆连演三晚 “浸没式”歌剧带观众走进故事

2017-10-10 11:25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0月10日讯,10月9日至11日,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部分的开幕演出《小狐狸》将在三里屯红馆连演三晚。这部由伦敦寂静歌剧团带来的作品改编自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的《狡猾的小狐狸》,它一改歌剧“高冷”的印象,以“浸没式”的体验邀请观众们走进故事当中的每一个场景,和演员、乐手面对面互动。虽然连日的秋雨让北京的夜晚多了不少凉意,抱着好奇心前来一探究竟的观众们热情却丝毫不减。昨晚,音乐节的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余隆也到现场观看了演出。 “从《小狐狸》就能看出音乐节为什么能坚持生存20年”,余隆对记者说,“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创意。”

“浸没式”歌剧到底长啥样

昨晚,检票入场后,手拿射频耳机的观众却找不到平日里熟悉的舞台和乐池,映入眼帘的唯有一片废弃的“工地”和一段围着铁栅栏、贴满了寻人启事的小路,铁皮桶、破烂的编织袋凌乱地堆在角落里,昏暗的灯光下,“脏乱差”的一切都是那么奇异且极有代入感。突然乐声响起,几位穿着随意的年轻乐手来到场中,如果不是手中拿着乐器,他们看起来和普通的观众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一边演奏,一边即兴起舞,并热情地邀请观众们加入。在大家还有些疑惑的目光中,“浸没式”歌剧《小狐狸》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尽管不少观众都是奔着“浸没式”体验来的,但到底什么是“浸没式”,许多人脑袋里都打着个大大的问号。“哪儿是舞台?”、“咱们坐哪儿?”、“谁是演员?”……类似的问题在观众们的低声交谈中频繁出现。直到大家被招呼着在一间“客厅”的沙发上随意就坐,几位演员唱着歌从他们当中走向中央的餐桌、交谈着递给大家面包和啤酒时,“浸没式”终于渐渐有了一点轮廓:舞台、乐池、观众席泾渭分明的界限消失了,观众和乐队走进了以往遥不可及的布景,无论是“客厅”还是“街角”,大家可以随意就坐,故事就在他们的身边发生,演员们也会不时地和观众交谈互动。简而言之,观众们的参与本身就是演出的一部分。

作为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版块的开篇演出,《小狐狸》先锋范儿十足。近年来,“浸没式”体验在西方国家的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尤其对于歌剧这种与现实社会多少有些脱节的传统艺术来说,新鲜的“浸没式”给了年轻人更多关注的理由。此次带来《小狐狸》的是来自英国伦敦的寂静歌剧团,这个主力是80后、90后的剧团去年就曾在音乐节上演出过颇受好评的浸没式歌剧《唐·璜》,第一次把“浸没式”歌剧带到了中国的舞台。《小狐狸》是寂静歌剧团问世于今年4月的新作,由英国国家歌剧院和芬兰赫尔辛基歌剧院联合制作,无论是唱段的安排还是互动中的浸没感,都比《唐·璜》完成得更加精致和深入。近在咫尺的表演对演员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寂静歌剧团的成员却很享受这样的经历。“我可以随时‘骚扰’观众,这种感觉棒极了。”男中音伊万·鲁德洛说,“只要观众不睡着,他们做什么对我来说都不是‘骚扰’。”

老故事讲出新意

《小狐狸》改编自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的《狡猾的小狐狸》。这部歌剧首演于1924年,距今已近一个世纪,此次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也实现了雅纳切克歌剧在国内的首演。为了让它更能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寂静歌剧团大胆地删减了故事情节,把三个小时的时长压缩了近一半,原作中以小狐狸为主角的森林世界被搬到了前卫而复杂的东伦敦城,主人公“小狐狸”也从动物变成了一个有着狐狸纹身的“问题少女”。饰演“小狐狸”的女高音罗茜·罗马斯有着一头红发,长长的辫子束在背后,发尾染成了白色,看上去活像狐狸毛绒绒的尾巴。灵动又不羁的“小狐狸”穿梭在不同的布景中,从温馨整洁的客厅到杂乱肮脏的流浪汉聚集地,带领观众们看完了她被别有用心地收养、逃脱、与恋人相爱结婚继而死在警察枪下的悲惨故事。东伦敦标志性的巨大涂鸦和“工厂风”的建筑风格大量地融合在布景中,演员的唱词里也运用了许多当地的俚语。一个源自捷克的童话故事,被恰到好处地移植进了现代社会中。

虽然与原作有着不小的出入,《小狐狸》仍然保留了作曲家所作的主要音乐素材,并通过数码合成加工成为新版歌剧的伴奏音乐。在演出时,这些由艺术家预先合成录制的管弦乐电声和演员的现场歌唱通过耳机传递给观众,无论走在场中的哪一个角落,观众们都能清晰地聆听美妙的旋律。而为了让北京的观众更直接地理解这部作品,音乐节的工作人员在翻译歌词时也用了不少心思,比如“你起开”、“光脚不怕穿鞋的”、“你是人民的榜样”,字里行间都极富中国老百姓聊天闲谈的幽默感,故事的精彩之处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观众们理解和感知。

今明两晚,《小狐狸》将继续在三里屯红馆上演。据介绍,因为场地限制和演出体验的要求,每场的观众将控制在130人。本届音乐节的另一部前卫歌剧作品、法国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人声》也将从10月19日起在红馆演出三场。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高倩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