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科技

中国北极科考实现4大突破 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满载成果抵沪

2017-10-11 09:55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日报

2017年10月11日讯,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96名队员完成了83天的首次北极业务化调查,10日乘“雪龙”号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此次科学考察实现了我国北极科考史上的4项重大突破。

10月10日,在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雪龙”号甲板上列队准备下船。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10日召开的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实现了我国首次开展环北冰洋考察;首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并在北冰洋公海区开展科学调查;首航北极西北航道,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海洋环境和海底地形调查;首次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监测。

北极科考频次增至每年一次

记者从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从今年起全面提升对北极科学考察的频次和力度。随着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0日乘“雪龙”号凯旋抵沪,我国北极科考的频次已从过去的每两年一次,提升为每年一次。

我国不是北极国家,为什么要加大北极科考力度?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山青解释说,这是因为我国属于近北极国家,北极快速变化对我国天气和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对我国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十分显著。而我国对北极的了解还很不够。

尤其是随着北极海冰融化,北极航道正在开通。我国是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外贸货品中90%以上经由海运实现。而北极航道是连接东北亚、欧洲和北美三大经济圈距离最短的海上通道。因此,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他表示,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今后将进一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同时加强与国际合作,重点关注北极海冰融化、生物多样性、海洋微塑料、海洋垃圾、海水酸化等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人类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北极,做出中国贡献。

破冰船今后将形成“雪龙”系列

记者了解到,我国正在自主建造的首艘破冰船已命名为“雪龙2”号。今后,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将会形成“雪龙”系列。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中外联合设计、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6年12月20日,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现已进入连续生产建造阶段,计划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

根据设计,“雪龙2”号将集众多“国内第一”于一身,本领强大。不仅具有国际领先的双向破冰能力,使用破冰型吊舱设备,科考作业面积达500平方米,还配有月池系统,并装载22米长柱状采样器和水下机器人等先进科考装备,是能满足无限航区和南北两极海域航行和科学调查作业要求的“绿色船舶”。

目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已与有关单位签署协议,为“雪龙2”号新购置了一架莱奥纳多AW169型直升机,这使我国极地考察航空保障又增添了新装备。
据介绍,AW169船载直升机是全球最先进的4至5吨级中型双发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可达4.8吨,外部挂载1.5吨,最大巡航速度每小时272公里,最大航程740公里,最大爬升率每秒9.5米,根据布局,可装载4至8名乘客。(综合新华社电)

讲述
“雪龙”号船长朱兵:
“雪龙”号谱写我国航海新篇章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归来,新华社记者专访了“雪龙”号船长朱兵。朱兵是“雪龙”号上的“老兵”,自从1998年第一次上“雪龙”号,迄今已有19年,曾经参加过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在这次考察中,‘雪龙’号航程20590海里,首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试航北极西北航道,在我国的航海史谱写了新的篇章。”朱兵自豪地说,“‘雪龙’号共在冰区航行1700多海里,第一次在中央航道密集的浮冰里,留下她蜿蜒而美丽的足迹,作为船长,亲身经历和见证这一次艰难而又辉煌的破冰之旅。令我终身难忘。”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在北纬80度以上的北冰洋海域大多缺乏海图资料,没有冰情预报。‘雪龙’号穿越中央航道的挑战极大。”朱兵说,“依据有限资料和冰图,我们精心设计了航线,既保障雪龙船顺利航行,还要兼顾沿途的科考作业需求。”

随着俄罗斯专属经济区边界线不断向北抬高延伸,“雪龙”号随之航行到北纬由于在高纬航行卫星信号微弱,通讯不畅,冰况信息无法及时更新,每日雪雾弥漫导致能见度差,有时视距不足百米,加上前方浮冰又密布云集,可谓“前途迷茫”。“雪龙”号多数情况下只能以平均5节左右的速度,不断绕开大块浮冰蜿蜒前行。

正常情况下,“雪龙”号航行可以按照既定路线设定“自动驾驶”,值班驾驶员和水手负责瞭望海上物标即可。但是,穿越过程主要是在冰区航行,而且面临种种困难,只能变为手动驾驶,需要驾驶员24小时盯着前方瞭望,谨慎驾驶,根据冰情手动操纵舵盘和伡钟,随时调整航向、航速,以确保安全航行。

虽然是极昼航行,但几乎每天都是阴天。很多时候还是大雾天气,能见度非常差,有时能见度不足百米。“而‘雪龙’船的长度是167米,也就是说我们甚至看不到前方一个船身的距离处是水道还是浮冰。”朱兵说,“能见度最差时,为了防止撞上冰山,只能停船等待大雾散去。”

连续的冰区航行对船的“身体素质”也带来极大挑战。由于船体破冰时会造成连续震动,容易造成机械、设备的损坏,再加上冰区航行频繁拨动伡钟,会增加主机负担,这就需要本就24小时值班的船员们进行更频繁的巡视、检查,以确保动力、机械仪器设备正常运行,为破冰航行提供充沛动力。

在中国船只从未走过的北极西北航道,弯道多、暗礁密布、还有少许浮冰,都给航行带来困难。“如果沿岸边走,还要考虑有没有暗礁,会否给我们带来危险等。西北航道也分阶段,有的浮冰密集,有的水深不是很明确,水浅暗礁多,有的地方很狭窄。”朱兵说。

“雪龙”号于8月30日进入戴维斯海峡,途经巴芬湾、兰开斯特海峡、皮尔海峡、维多利亚海峡和阿蒙森湾,沿途克服航道曲折、浮冰密集、冰山零星散布、海雾频现、冰区夜航等诸多困难,历时8天,航行2293海里,于9月6日进入波弗特海,完成了中国船舶首次成功试航北极西北航道,为未来中国船只穿行北极航道积累了丰富的航行经验。

新华社记者 郁琼源 张建松 白国龙

(原标题: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满载成果抵沪

我国北极科考实现4大突破)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