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北京建筑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城市战略定位

2017-10-13 14:22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0月13日讯,近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全文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了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一个“新北京”正呼之欲出。

校园风光

在北京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有这样一所大学的身影。她秉承着“实事求是 精益求精”的校训精神和“立德树人 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建设”“服务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致力于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为北京市发展提供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就是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在校党委的带领下,学校紧紧抓住首都城市发展新定位、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推进“提质、转型、升级”,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先后实现了更名大学、获批博士项目、建成大兴校区、荣获11项国家科技奖、获评北京市党建先进校、进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获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多项重大突破。

服务北京城市新定位  科技实力进一步跃升

学校响应北京城市新定位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需求,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北京高校老校区向研究生培养基地、研发创新基地和重要智库转型”要求,确定了“大兴校区建成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城校区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的“两高”办学新格局。

学校紧紧抓住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研发的优势与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学科交叉、开放共享,建成城市设计的自主创新源和一流人才库。同时,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供研究成果支撑。2016年10月18日,学校与通州区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开展了通州旧城区更新设计研究、南大街历史街区节点、九棵树交通枢纽中心节点和污水处理厂景观节点的城市设计研究、通州区燃灯塔等古建筑的数字化测绘数据采集与保护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专题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规划设计、通州老城区精细化城市管理物联网监测系统等科学研究工作,作为高端智库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高端平台建设工程”和“双协同推进计划”,系统构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学校获批“大土木工程与地下建筑工程创新”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市级立项建设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近5年,学校新增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教师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科研服务经费年均超过2.5亿元。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联合发布京南大学联盟服务大兴行动计划,多项关键技术成果亮相国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和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

发挥建筑遗产保护优势  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的名片。北京建筑大学充分发挥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优势与特长,致力培养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专门人才,肩负起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重任。

长城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古代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2016年,北京市将长城文化带的建设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保护长城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全民的责任。北京建筑大学自2005年参加明长城资源调查开始,陆续承担了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三个地区的长城保护规划编制项目,保护规划涉及的长城总长度为9300多千米,占我国境内长城总长度的44%。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北京建筑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率先参与雄安新区建设,依托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整合校内外学术科技资源,成立雄安创新研究院,研究制定学校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学校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建筑遗产保护学科科技优势,主动为雄安新区提供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建筑遗产等领域的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性建设服务。发挥测绘科学与技术、城市设计与管理等学科科技优势,为雄安新区提供建筑测绘、建筑信息化系统采集、优化搬迁等相关研究和服务。同时,汇聚国内外城市设计领域一流的专家教授和创新人才,通过协同创新,开展科技攻关,构建城市设计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和高端智库,为雄安新区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为了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建筑大学发挥建筑遗产保护优势,围绕北京旧城改造完成了大量科研项目:前门地区保护与整治利用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数字故宫、北京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研究、新农村规划研究、西城区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西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西城区245处挂牌保护四合院的保护与管理研究、通州旧城南大街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研究等,研究成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翻开北京的历史,会发现北京曾经是一个河流遍布、清泉四溢的“江北水乡”。为了探寻承载着北京水城风貌的水文化遗产,再现曾经的水城面貌,北京建筑大学组建水文化遗产研究团队,系统调查北京水文化遗产现状,整理搜集历史信息,建立“北京水文化遗产数据库”。两年多来,团队成员走遍北京16个区,调研遗产209处,拍摄照片1.4万多幅,积累文字20万字。北京“水城”在团队的努力下,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展览、课堂、著作等渠道,逐渐“鲜活”起来,北京水文化遗产也从“专家眼中”,走进“大众视野”。

北京建筑大学作为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长期致力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近年来,围绕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了国内唯一的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本硕博到博士后一体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拥有“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承担的建筑遗产保护项目数量位居全国高校首位,特别是针对丝绸之路沿线建筑遗产保护开展了大量极具价值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先后完成了世界著名线性遗产廊道项目——丝绸之路新疆地区古代寺庙遗址保护规划、长城保护规划、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以及柬埔寨周萨神殿保护维修工程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规划等工作,切实发挥了在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构建国际教育合作网络

10月10日,由北京建筑大学发起的“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宣告成立。该联盟成员为来自俄罗斯、波兰、法国、美国、英国、亚美尼亚、保加利亚、捷克、韩国、马来西亚、希腊、尼泊尔、以色列等19个国家的44所大学。联盟旨在发挥特色优势、推进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提升国际科研合作水平,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大学间人员、知识、技术等各方面资源的流动,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水平,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民心相通、跨国界产学研合作,提升大学内涵实力和国际声誉。

联盟将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以及集成解决社会共性关键技术,同时推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促进国际城市和建筑事业繁荣发展,增进人类和谐宜居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为满足建筑企业对土木类国际工程人才的需求,北京建筑大学制定了符合行业要求的土木类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国际工程管理、标准、惯例基本知识,具备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学生海外工程实习项目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先后有120余名学生选修了相关课程,49名学生参加海外工程实习,其中24人被选派到相关建筑企业海外项目上完成毕业设计,他们的足迹遍及安哥拉、卢旺达、阿联酋、毛里求斯、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等国家,参与了非洲杯主体育场、卢旺达农业示范中心、毛里求斯高速公路A7桥梁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学校博士研究生赴意大利开展建筑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举办“北京城市设计国际联合工作营”和“中国都市化研究国际联合工作营”,邀请国内外专家带领学生,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和攻关研究。2017年,学校成功入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紧密围绕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借助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中国青年设计师驻场四季计划”等项目,多年来持续派出青年教师赴国外访学交流与培训,形成密切与政府、高校、企业间的多边合作与交流新模式。为进一步激发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学校召开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会,出台系列制度文件,系统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体系。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比例逐年提升,14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与境外63所高校建立了长期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学校注重引进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设立“大师驻校计划”,邀请国际知名行业专家常驻校园,与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6年10月,英国皇家钦点雕塑家亚历山大·斯托达特成为首位驻校大师。

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推进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日趋成熟。由中法两国政府推动创建的中法能源培训中心从1999年成立至今在北京建筑大学走过了18个年头,作为中法两国友好关系的见证,中心在教育培训合作中延续着两国深厚的友谊。目前,学校以“中心”发展成就为基础,与法国巴黎东部马恩·拉瓦雷大学及HEI教育集团开展三期合作,进行本科层次的中法联合培养。学校与美国奥本大学联合举办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2+2”项目,目前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中,共有24人继续在海外名校深造,考研率达75.8%。

融入创新创业要素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建筑大学充分认识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育人质量提升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揭牌,并获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和“北京市众创空间”称号,建成首个高校“中国青年创业社区”,总结工作成果,撰写的《突出党建引领 激发双创活力 探索德育新路径——北京建筑大学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获得2014-2015年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创新成果奖。2017年,获评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开设实验班,实施USPS协同育人计划,推广完全学分制,实行全员导师制度。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实培计划”,实现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政集团等达成了紧密而长期的协同育人合作机制。

近年来,北京建筑大学获47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成果以及全国高校就业50强、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等一系列国家级标志成果。学生获全国“挑战杯”等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598项、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7%以上,在北京建设行业技术和管理骨干中占40%。

在北京建设世界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北京建筑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特色鲜明、以工见长的优势,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中,与北京城市建设共奋进。

文/孙冬梅 高蕾   摄/李小虎 汪洋海容 曹洪涛

图书馆前校训石
学生毕业照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