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舆论

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遇见”苏轼:探索式教学值得提倡

2017-10-16 14:22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清华附小六年级的学生们“遇见”苏轼,这个话题火了好几天了。班主任老师把孩子们假期时间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成果放在班集公号上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强大的反响。

细看孩子们的研究成果,不惊叹是不行的。《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及苏轼的影响力》、《苏轼与王安石、欧阳修的对比》、《苏轼的社交圈——揭秘苏轼不同时期的朋友》……令人赞叹的是这些本科生都未必能从容驾驭的课题,小学生们就敢于涉猎且做得有模有样。在研究和表达的过程中,孩子必定收获颇丰,不论是在知识积累上,还是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但同时,令人惊疑的是,这些响当当的成果,真的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自己完成的吗?有没有家长老师的幕后参与?甚至有人坦言,这是“一场被放大的抢跑运动”、“清华附小,不是清华大学”。

再看后续报道,大家可以得知,这些小学生们在“遇到苏轼”之前,就已经研究过鲁迅和雾霾。《共享单车与城市公用自行车的比较》、《明清家具的特点》、《不同海拔下的人体反应》等,都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人们不必去评判这些论文的质量究竟如何,因为探究式教学,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推出优秀的专业论文,而是让学生们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方式,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也许远大于最终成果是否专业是否完美。

说到这个程度,有一个结论就越来越清晰:探究式教学,主体是学生。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被过度引导,甚至让学生接受教师家长的现成结论或者使用教师家长给出来的研究方法。因此,清华附小广泛使用探究式教学,这种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但如果“探究式教学”的主体被悄然变成了“随从”,那么,它还是探究式教学吗?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结果并不难得出,那就是,不要把看似“高大上”的选题强加给孩子,认知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相匹配,是真正的“小课题”,是孩子们能够驾驭的。而研究结果,也完全没必要搞成专业论文或者专业报表。小学生们拿出了远远超越了小学生的学力、学养的所谓成果,其实真的不是件令人惊喜的事。

希望真正的探究式教学,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广;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角,少些“贴身军师”,少些高手替身,少些光芒万丈的大帽子,诚实、自信、严谨、快乐地成长。

 

来源:北京晚报 侯江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