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为保障今冬北京供暖正常 “刘大夫”专为热力管线“听诊”

2017-10-17 10:56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0月17日讯,今年41岁的刘勇,是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检修大队检修4班的班长。他的工作是在供热管线抢修前,通过类似听诊器的仪器,靠一双耳朵听出地下管线的漏点。常年给管线“听诊”,刘勇有了“刘大夫”的别号。

每年从10月一直到供暖季结束,都是刘勇和同事们最忙的时候。供热管线的升温升压,深冬恶劣天气的影响,是一些老供热管线出现漏点的因素。抢修中寻找漏点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漏点判断不准,一个抢修坑就算白挖,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刘勇便是靠一双耳朵,保障着抢修进度,保障着千家万户的“热乎气儿”。

刘勇所在的班组,一共6名检修人员。他们负责的区域是北京城里近百条上千公里的一次供热管线。随着供热管线的数字还在增长,每年的工作量可谓有增无减。昨天记者在班组见到刘勇时,他已经进入了24小时的“候诊”状态,吃睡都不离开单位,一旦出现检修任务,随时出发。

不离单位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给管线“听诊”的过程中,为了尽量减小其他噪音干扰,几乎寻找漏点的工作都得深夜去干。大半夜接到任务出门,是常有的事。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最忙的这个阶段,刘勇便以站为家了。

从杂音中辨出一丝“哨响”

刘勇平日工作时,三件仪器不离身:听漏仪、相关仪和物探仪。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听漏仪,这种仪器使用起来,还真与听诊器没什么分别。昨晚,刘勇也向记者演示了这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刘勇将听漏仪的耳机戴在头上,仪器连线前端的探头是个喇叭口。随后,刘勇将一根金属探针拧在了喇叭口上。“我们平时下井进入观察室,用探针接触管壁,通过耳机里传出的声响,判断漏点的距离。”接着刘勇又把探针换成了一个小型的三角支架,并将探头放在地面上,“然后回到路面上继续听,以判断漏点的更准确位置。”

在耳机里,漏点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刘勇说,类似于烧热水时壶开了的鸣哨声。根据漏点的情况不同,声音也更会有大小粗细之分,要根据经验不断去摸索。

“新人去听的话,只能听出噪音来!”刘勇的徒弟这样告诉记者。原来耳机里传来的声音被放大了数倍,其中被放大的也有来自于各方面的杂音,就连自行车轮与路面的微小摩擦声,在耳机里也会变成“哗”的一声巨响,漏点所发出的“哨声”往往会被掩盖起来。

刘勇的这个班组成立于2015年。他此前虽早已接触漏点检测工作,但班组成立时不少仪器都是新的。刘勇与听漏仪之间,只有一本说明书,声音这样抽象的东西,字面上难以形象体现。为了彻底弄明白原理,那时候刘勇几乎成天带着听漏仪各处去听,拧开水龙头,听听自来水在管线里流动是什么声音,靠近热力站,记住水流拍打截门的响动。刘勇说,长时间忍耐各类噪音敲击自己的鼓膜,为的是磨炼能在杂音中准确找到那一丝“哨响”的本领。

过去几年里,每年刘勇都要“出诊”上百次,在去年140次漏点寻找的工作中,刘勇的“听诊”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

机器和耳朵谁更可靠

除了听漏仪,在工作中也会用到相关仪。不同的是,相关仪是根据计算机系统去分析漏点的具体位置。记者也问起,当仪器与人耳得出的结果不同时,究竟听谁的?这个问题勾起了刘勇的回忆。

去年冬天,工作人员在日常巡视中发现,红庙路口北辅路上有个井盖异常,不断有水蒸气从井下观察室里往上冒,他们怀疑附近管线存在漏点。刘勇赶到现场时发现,即便有着齐全的排风设备,井下温度也有六七十度。为保障供暖,容不得犹豫,刘勇穿上防烫服,进入井下。在刘勇工作时,用于散热的设备还必须关掉,以减小干扰,此时井里的温度可想而知。5分钟后,刘勇返回地面,浑身都湿透了,嘴唇都肿了。

据刘勇判断,漏点位置与观察室之间应该有13米,但相关仪的分析则给出了20多米的答案。见此情况,刘勇率队进行了复查,并把相关仪所指的地方又重点查了一遍,“事发位置即便在晚上11点多,车流量也很大,干扰就多,我们需要去分析,是否有杂音让仪器对比模块时出现了误判。”

最终,漏点判断的结果以刘勇的耳朵为准,正式开始下挖后大家也看到,刘勇的“听诊”分毫不差。

刘勇提到,在实际工作中,耳朵和仪器的博弈也不总是绝对的,有时一些漏点距离较远或比较隐蔽,也会出现以仪器为准的情况,究竟以谁为准,还需要通过现场环境去综合分析,更多的还是依靠丰富的经验。

在这个行当里,想让经验变得丰富却也不是朝夕之事。每次抢修开始,刘勇是最忐忑的,他生怕因为自己出现误判,导致抢修队伍白白耗费人力物力。在得知漏点判断准确后,原本可以撤离的刘勇却总是留在现场,他要亲眼看看这个漏点长什么样,漏点周围都有些什么,以此好知道这样的漏点会发出什么类型的“哨响”,那些干扰他判断的杂音又是来自何方。

如今,检修队的新人们也都在向刘永学习“听诊”这门手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刘勇说现在每个队员都基本具备了准确寻找漏点的能力。每次自己听到漏点的声音,都会让徒弟们也跟着听听,告诉他们记住这个声音,同时他还要把这个声音录下来,不断分析、总结,经验无非就是这样积攒起来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景一鸣 陈圣禹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