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其他 > 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撑起首都基础教育“半边天”

2017-10-18 09:38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0月18日讯,在北京,有这样一所学校撑起了首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占北京市基础教育师资的一半。其中北京现任5万多名中小学教师中,这所学校毕业生占一半以上;在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其毕业生也占到一半以上,部分学科甚至达到90%。这所学校目前本科生一半是师范生,这就是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北京市“省部共建大学”。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各方面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力及影响力大幅提升。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以教师教育为中心,共培养各类高水平人才二十余万名,是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十三五”之初,首都师范大学主动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新形势,针对首都政治经济地位特殊、国际交流活跃、高端人才集中、教育基础雄厚的特点,着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品质卓越、首都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学校确立了“高水平学科群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凸显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促进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上升。

入围“双一流” 打造高水平学科群

“高水平学科群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这要求首都师范大学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学科建设,“文”“理”“艺”“教”综合布局,共同提高,以高水平的文科、理科、艺术等学科群全方位支撑和支持教师教育的上档次、上水平。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都师范大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数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这是首都师范大学迎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标志着首都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建设基础底蕴深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包括多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在内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几何与拓扑、代数与数论、非线性分析、微分方程、数理统计、数学与信息安全等方向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如国际数学、统计学及相关领域顶级期刊《Invent. Math.》、《Acta Math.》、《Ann. Math.》、《J. Am. Stat. Assoc.》、《Phy. Rev. Lett.》。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人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这些成果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学科平台建设特色鲜明,先后建成了“北京市检测成像工程中心”、“北京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光场成像与数字几何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在数学与成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开发出多项国家急需、有重要行业影响的关键技术。

除了此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数学学科,首师大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养学科1个,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名,有7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36位,在全国地方大学(并列)和市属高校中排名第一位。学校还有北京市各级各类重点学科32个,在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1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点14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位列全国高校前60位,专业学位授权点涉及9个学科门类,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学位点水平稳步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

教育学、心理学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凝聚了教育学原理、课程论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管理、教育法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应用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二级学科的教师团队,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教师教育三个层次上打造教师教育学科方向和人才培养队伍。学前教师教育学科群、初等教师教育学科群、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群初步形成。

数学学科入围一流建设学科,将带动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水平的全面提升,使更多学科跻身一流行列,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一流成果。首师大将以此为契机,立足北京,服务首都 “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师范大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立足北京服务全国教师教育事业

作为首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首都师范大学服务首都及全国的基础教育事业。

新世纪以来,首都师范大学先后通过共建教育发展服务区、签署区域教育发展合作协议、开展支持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等项目,借助大学与区域教育的合作平台,以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以不同策略、路径逐渐展开多样态的教育研究与服务。

2010年至今,首师大持续保持和深化与各区域的教育合作,特别是面向远郊区、面向全国中西部农村的教育合作更是成为着力点,先后与京郊10个远郊区签署全面支持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合作协议,与海淀、西城等区以项目为纽带开展合作研究,以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群体发展、校本教研支持、考试与评价技术支持等策略服务区域教育。先后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学校注重以挖掘内部优势撬动社会服务的支点,学校发挥小学教育学科优势,以“面向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为宗旨,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小学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初教”模式,并先后三次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发挥幼儿教育的学科优势,成立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帮助北京市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学校成立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校内资源整合、课程开发、平台建设,建立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服务体系,并以信息化为支撑,把服务范围辐射到国内外各方面的学者。

面向国家中西部农村区域的教育,更是成为一种反哺社会、积极担当的专业行动。首师大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为全国十余个西部省区培训一线农村校长200余名;同时是第一批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培训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在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积极与新疆、青海、内蒙古、湖北等中西部地区合作培训,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了一批幼儿教师“种子教师”,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校创新工作机制,成立京疆学院,负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来京培养工作,为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9月批示:“内地院校都应像首师大一样用心用情培养新疆学生,进而增进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

各类区域教育合作层面开展的校长与干部研修、班主任研修、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学科教师专题研修以及学校优质建设与能力提升项目等各类教育服务品牌,成为首师大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

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首师大高度重视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艺术修养的高素质教师。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适应首都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才培养以德为先。首师大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和价值塑造、人格塑造。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文化研究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以德为先的理念指引下,首师大的学生中涌现出了无数像贾坤一样的“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像袁日涉一样的“北京榜样”人。近年来,学校超过10%的毕业生选择投身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数十名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国防事业。

人才培养注重能力培养,全面发展。长期以来,首师大育人在以德为先的基础上,强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育人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应提高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十三五”规划提出,应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大力推动文、理、艺专业交叉、渗透。

美育是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也是情操和心灵的教育。首师大抓好顶层设计,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让每个师范生都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培养师范生的艺术爱好,尽可能使每位师范生至少掌握一种艺术技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美育人、以文育人。

学校发挥人文和艺术学科特色,整合研究力量,成立了实体化的美育研究中心,依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等相关院系,以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艺术节、师范生创作展等具体形式,提升涵养师范生的人文底蕴、艺术素养、道德情操和师德师风。

同时充分利用本校艺术教育专业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的优势,大力提倡师范生文、理、艺兼修。从2014年起,学校要求所有非艺术类专业的师范生须在学期间必修2学分艺术实践学分。

此外,学校打造书法文化、绘画文化、摄影文化等“美焕文心”主题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品牌,《追梦红楼》以音乐形式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境内外演出70余场。创作古典美学舞台作品《墨色》走向世界,以乐舞书画形式展示了传统文化精髓。

大胆创新 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面向基础教育是首师大天然的使命,《首都师范大学章程》明确规定:“教师教育是学校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学校保持和发扬在培养中小学师资、为基础教育服务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以高水平学科群建设推动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

为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首师大大胆创新,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举措。

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施“创设合作共同体,构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方案,搭建了较为完整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激活,走出了一条“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效果显著”的教师教育改革道路,这一成果也被业界誉为“首师大模式”,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学校成立特级教师工作中心,后升级为特级教师研究院,专门聘请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教师为本科生授课、指导教育实习等,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教育环节。孟繁华教授带领的团队,以“双导师”为核心,创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创新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机制。他们的理论课题《创建大学和中小学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双向激活》于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联合优质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建设了几十个学校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首师大与北京市西城区教委联合申报的“教育学实践教育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6年,首师大教育技术系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首都基础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规模化、规范化地开展师范生国际化培养。自2008年起持续开展本科生“校外访学计划”,先后选派150余名本科生到加拿大、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学校积极参加北京市的“外培”计划,每年选送一批学生赴境外学习,对这些学生实行“1+2+1”学制的培养,即1、4年级在首师大学习,2、3年级赴境外高校学习。学校实施“师范生国际化培养”项目,每年全额资助100余名师范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为期8周的方案课程修读,学生可以此获得相应境外学习课程学分。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培养首都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首师大未来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方位加强学科群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更好地为首都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从一进校门起,“为学为师 求实求新”这句广为传颂的首都师范大学校训便深深烙在首师大学子记忆深处。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部署,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为主攻方向,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