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雄县第一次非遗普查发现81个活态项目

2017-10-20 21:2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日报

2017年10月20日讯,雄安新区三县历史文化久远,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体现。为了彻底摸清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探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2017年5月,河北省文化厅发布《关于加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的通知》,7月10日保定市文广新局在雄县召开了普查工作动员会议。正在筹备中的“河北大学非遗考察研究中心”与“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一起主动请缨,承担了此次雄安新区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经过调查,普查组发现并统计雄县非遗项目共81项,并且全部活态存在。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到底有多厚?记者日前专访了普查项目的牵头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齐易。

“加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是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此次普查,就是要争取把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彻底摸清,在新区开工建设前为这一地域的地方传统文化样貌留下历史存照。”齐易说。

雄县的普查工作,是整个雄安新区非遗普查的第一站。

齐易介绍,普查工作动员会议后,由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派出的普查组就立即展开了对雄县的非遗普查工作。

按照工作进度安排,普查组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雄安新区普查工作,平均每个县只有10天。一时间,普查组的驻地人来人往,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在雄安新区进行非遗普查的这段时间,新一批河北省级非遗传承人、保定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也在同时进行。

“帮助他们填写非遗申报书,对这些传承人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帮助。”齐易表示,普查组的工作人员承担了这些“额外”的工作,仅在雄县就帮助填写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书30多份。

“说实话,这份额外的工作可真不轻松,每份申报书都有8000字左右的篇幅,还要在详细了解每个非遗传承人、每个非遗项目的具体情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字表述。”齐易说,这些工作都要在普查工作进行的同时,加班加点地抽时间完成,大家经常工作到夜里11点,第二天一早又有人在门口等着,这已经成了普查组的工作常态。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非遗传承人为普查组提供了大量新的线索。“民间的这些非遗项目,就像瓜蔓一样或共生共存、或相互牵连,和这些精通本地情况的传统文化局内人交心地详谈,无意中就又聊出了新项目,其中许多还是官方下大力气摸排都没有搜全的。”齐易深有体会地说。

齐易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雄县张岗乡南庄子村一带有“五龙圣母信仰”,它以南庄子村龙母坟为中心,辐射方圆百里,甚至天津、北京、石家庄以及山东、河南及东北等地的信众都会前来上香敬祭。

龙母坟的管会者小心翼翼地向普查组反映:“我们是一心劝人向善的,但是还是有人说我们是封建迷信。”普查组工作人员就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封建迷信”是“文革”时期对民间信仰习俗的贬称,在国家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新时期,这种称呼已经不合时宜了。“五龙圣母信仰”里龙母、龙儿广做善事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象体现,这些传统文化正是国家政策要加以保护的。

普查组工作人员还给他们转发了一篇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的文章《为中国民间信仰正名》,说明“龙崇拜”是遍布中国各地的一种民间信仰,它与中华民族龙文化密切相关。像“五龙圣母信仰”这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脉络、有具体的崇拜物龙母坟(龙母庙)、有核心香会组织、有成体系的定期仪式活动、有为各种仪式及香会事务服务的志愿队伍、有范围广泛人数众多的民间信众,如此成体系的民间信仰活动,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并不多见。因此,这次活动有着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并长期跟踪观察。

(原标题:传承人毛遂自荐 普查组“聊”出惊喜

雄县第一次非遗普查发现81个活态项目)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