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智慧垃圾分类:流动车与绿馨屋互补 网络与末端引导结合

2017-10-25 11:07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0月25日讯,东三环旁的劲松五区,小区中共有26栋红色的六层砖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区居民中,老年人比例较大。69岁的张阿姨拎着一袋厨余垃圾走出家门,她并没有将垃圾投进垃圾桶,而是走到了小区西侧,送到了一间绿色小屋旁。这家屋子上写着“绿馨小屋”。“980克。”张阿姨将垃圾袋放在了小屋外的秤上。工作人员手中的手持设备对准张阿姨的“智慧绿卡”,“嘟”的一声之后,所奖励的积分通过磁卡积累在张阿姨的“绿色账户”上,累计的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等。

8个月前,劲松五区成为智慧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这个没有物业公司管理的老旧小区如何进行智慧垃圾分类?智慧垃圾分类又有哪些特殊之处?

智慧绿卡
让老人多积分少跑腿

劲松五区虽然是没有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老旧小区,但在小区中并没有出现垃圾遍地的脏乱场景。而居民倾倒垃圾的方式也与别的小区有着明显不同。

上午9点,西侧空地上,一间绿色的小屋旁,几名居民拎着塑料袋排着队,等待进行称重。

“这些都是厨余垃圾,每天早上吃完饭收拾完了,就过来扔一次。”一名居民说,这里可以专门收集这些厨余垃圾。

小屋上写着“绿馨小屋”,可以进行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及其它垃圾回收。张阿姨将垃圾袋放在秤上,数字显示为“980克”。回收员周丽萍将手持设备对准张阿姨的“智慧绿卡”,设备中马上显示出张阿姨的信息,并将此次厨余垃圾处理的奖励积分累计到卡中。

周丽萍撕开塑料袋,将厨余垃圾倒进绿色垃圾桶中,再将盛放厨余垃圾的塑料袋统一放置在一起。

小区中居住着许多老年人,为了方便老年人投放垃圾,小区中有一辆垃圾收集车,在小区各楼前绕行。垃圾车上放置6个绿色垃圾桶,收集厨余垃圾。车上装有一块显示屏,循环播放着推广垃圾分类的宣传片。每天早上6点半,回收员周建山便骑着收集车在小区中,居民招手即停。在称重后,同样可以刷卡积分。“主要集中在早晚两个时间段,居民投放的热情很高。”

北京首创智慧环卫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健表示,垃圾收集车每天分两个时段行驶,让腿脚不便的老年居民少跑点路,也能提高居民对于厨余垃圾投放的参与热情,让流动收集车和绿馨小屋互相补充,完成小区中厨余垃圾的回收。1公斤厨余垃圾积2分,1公斤可回收垃圾积10分,30分以上就可兑换卫生纸、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每次将厨余垃圾倒进绿色垃圾桶时,周丽萍都会进行查看,检查垃圾中是否混有其它垃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会有这样的情况,混着纸张、塑料等,现在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了。”

见效显著
厨余平均分出率达15%

从今年2月15日,劲松五区开始试行智慧垃圾分类,小区中共有1167户居民,其中有73%的居民开通了“智慧绿卡”,参与到了智慧垃圾分类中。

以8月份第一周分类数据为例,在垃圾分类投放量方面,该周分类投放厨余垃圾总量2186kg,平均每天厨余垃圾投放量达到312kg,居民每次投放厨余垃圾量达到1.88kg。在厨余垃圾分出率这一硬性关键指标上,该周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10%。

“这一数据一直处于稳定微升的趋势,且分类投放的厨余垃圾质量能够达到优质级别,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玻璃、金属等杂物基本绝迹。”余健表示,劲松五区的厨余垃圾平均分出率也从此前3%上升到了10%左右。

更换后的大桶

居民张女士将一大袋果皮菜叶送到了绿馨小屋前称重,并获得了4个积分。“现在觉着这事儿也不复杂,分类了大半年的时间,已经成习惯了。”

“我在家里专门准备了收集厨余垃圾的垃圾桶,进行分类收集。”一名居民表示,社区给每户家庭都发放了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在多次宣传、培训后,从不知如何分类逐渐过渡到细致分类,“我们都很愿意参与其中,也觉着这是个好事儿。换了一次奖品,现在又积了100多分了。”

在余健看来,刷卡投放的新体验、积分兑换的小优惠、宣传推广的点对点传播等等,极大地调动了试点社区居明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达到1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40%左右。

余健表示,干湿分离有利于末端垃圾分类处置,厨余垃圾属于湿垃圾,约占居民生活垃圾总量的一半左右,故厨余垃圾分出率也代表着地区的垃圾分类水平。

及时清运
智能垃圾桶会自动报警

劲松五区的每栋楼前,已经不能看到“绿灰蓝”三色分类垃圾桶摆放于此。

自愿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在家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可以将可回收垃圾送至绿馨小屋,而其它垃圾则可以送到小区主干道路两侧的几个金属柜中。

“小区中原有的垃圾桶也会成为一个污染源。同时也有一个考虑,就是分类不好的居民便会拎着比较沉的垃圾走一段比较远的路。”余健表示,为了鼓励居民垃圾分类,将社区原本搁在居民楼下的垃圾桶全部搬走,取而代之的是在社区主路边增设8组大桶,专门收集未分类的垃圾。灰色垃圾桶改为智能投放箱,每个投放箱内设4个240升垃圾桶。收运频率改为每天收运一次,甚至两天收运一次。对于居民家中产生大件垃圾、建筑垃圾等,居民可以自行投放到指定地点,或直接通过微信和电话方式,预约上门清运,最大限度避免了垃圾清运不及时,滞留等现象。

厨余垃圾集中装进垃圾箱

每个垃圾桶旁,都有一个指示灯,当垃圾桶中装满垃圾时,指示灯便会由绿变红。宠物粪便、烟头、污染纸张、破旧陶瓷品、灰土、一次性餐具……在垃圾桶上,同样提示着哪些垃圾可以放在这里。

垃圾桶装满后,在后端的平台中,便可以监测到这样的变化。“接到报警后,就会马上派人进行清运。”余健表示,垃圾分类意识欠缺仍然是最大的难题,劲松模式正是把互联网和垃圾分类相结合,提高了居民自觉参与的意愿。

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废旧衣物分类回收箱。回收后的纺织废料由劲松转运队统一转运到地区打包站进行打包后交由专业公司分拣处理。

精细运作
GPS定位监控防混装混运

在劲松五区的绿馨小屋旁,停放着一辆再生资源转运车,对那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集中清运。

在智慧环卫指挥中心,电子屏幕的地图上密集地散落着红色小点。每个小点代表一组垃圾桶的情况,共有650多组垃圾桶。

屏幕中,同时还有若干个绿色的小点在不断游走,这些绿点则是垃圾清运车。“垃圾清运车都会装GPS定位系统进行监控,防止将垃圾进行混装混运。”余健表示,利用配备了GPS数字管理系统的垃圾桶和收集车,实时监控垃圾分类投放数据、科学规划收集路线、建立违规预警全方位立体式监控,实现了项目的精细化运行,可以使得垃圾能够做到追根溯源。

厨余垃圾在回收后,通过专门的运输车辆运送至劲松垃圾楼,在集中之后运送至堆肥厂进行生化堆肥处理。

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看来,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核心,智能终端设备为载体,将最新的技术应用于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中,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余健表示,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网络进行有机结合的“两网融合”试点工作应采取“系统规划、末端先行、区域推广、分步实施”的思路,分类投放以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作为试点。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以分类运输设备的升级更新和中转站分类改造为重点,分类处理以加快建设分拣中心、厨余垃圾末端处理设施为核心,开展垃圾分类一体化服务示范,并逐步建立区级层面的垃圾分类一体化服务体系,社会资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承担具体实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赵喜斌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