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国家大剧院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2017-10-25 17:04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0月25日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徐敏在国家大剧院水下长廊为游人讲解。大剧院里充满热情的志愿讲解员队伍,让这座艺术殿堂离百姓更近了。王小京 摄

 

 

新时代带来更美好的新生活,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化为生动实践,让文化惠民工程迈上一个新台阶。

自2007年建成运营以来,十年间,坐落在长安街南侧、毗邻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了蜚声世界的艺术殿堂。除了为观众们带来众多的高品质演出,源源不断地供应精神食粮,国家大剧院也始终秉持着“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未来,国家大剧院还将一如既往地推出优惠措施,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近距离欣赏高雅艺术,将文化惠民进一步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

志愿讲解员徐敏

珍藏上百张票根

见证舞台“追星路”

王小京 摄

“我还记得小时候和朋友一起去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两个人只有一张票,还是她父亲要来的。她看上半场,我看下半场。没办法,那个时候本来演出就少,说是一票难求一点儿也不夸张。”徐敏说着,从包里掏出了厚厚的一摞门票,“但你看,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从2013年开始我在国家大剧院买的门票,家里还有好几本。国家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徐敏是国家大剧院的资深会员,更是当之无愧的铁杆粉丝。十年来,她把所有的门票都分门别类地仔细保留起来,对演出过的节目如数家珍。在她的眼中,门票可不只是出入凭证这么简单,每一张都是自己人生经历的见证。与这些门票一同被徐敏珍藏的,还有许多艺术家留下的签名和合影。

“大剧院自己做的歌剧《骆驼祥子》我特别喜欢,看过三遍,参加了很多讲座。”徐敏指着票面上的签名,脸上洋溢着骄傲和幸福,“有作曲家郭文景的,有舒乙的……”

徐敏成长在北京一个爱好文艺的家庭。在父母的影响下,她从小就格外热爱舞台上的艺术。在徐敏印象中,大剧院建成之前,北京虽然也有许多优秀的文艺演出,但整个文化市场远没有现在这样热闹。2007年底,国家大剧院开幕运营,徐敏说自己“像疯了一样”来到大剧院。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这座建筑的情形:“那天晚上有演出,但因为堵车我来晚了。检票进来后,水下长廊一个人都没有,我看着那些灯光和雕塑,真的觉得自己像是走进宫殿的灰姑娘一样。”

恢弘的建筑加上响当当的国字号招牌,徐敏最初一直以为大剧院是高不可攀的。偶然间一次机会,徐敏看到了大剧院“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想法由此被彻底改变。“说实话,我老觉得剧院是人家艺术家的地方,尤其是国家大剧院,那得是属于水平最高的艺术家的殿堂,哪有咱们普通老百姓什么事儿。大剧院的这个理念真就是不一样。”

徐敏在大剧院中见到了数不清的艺术家,远至德高望重的严良堃、郑小瑛、梅葆玖和享誉世界的阿巴多,近至谭利华、吕嘉、郭文景、郎朗等当今乐坛的中流砥柱……艺术家们打动徐敏的不只是出类拔萃的艺术才能,更是他们身上亲和友善的人格魅力。“他们真的是一点儿架子都没有,不但要做作品,还要做人。有一次我和郭文景合影,他说什么都要让我站在中间,特别有绅士风度。”

大剧院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了徐敏的退休生活。2015年6月,作为大剧院志愿讲解员中的一员,徐敏正式上岗了。在每天带领游客们参观大剧院的同时,徐敏自己也会感慨国家在文艺事业上的巨大投入。“有一次我站在歌剧院那个巨大的舞台上,觉得特别震撼。我们能有这么好的剧场,真的非常不容易。”

志愿讲解员杨茗

在大剧院两年多

收获许多“干货”

纪晨摄

与徐敏一样,今年26岁的深圳姑娘杨茗也是大剧院志愿讲解员中的一分子。2015年,杨茗离开深圳的家,千里迢迢来到了北京。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北京的发展机会更多一些,更重要的是,我特别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杨茗现在一家国企从事编辑工作,长发披肩,言语温和,条理清晰,讲解时的风采不难想象。“之前我有过在博物馆做教育推广的经验,所以当时听到大剧院招志愿者,就想来试试。”

杨茗在大剧院看的第一场演出是歌剧《日出》,著名歌唱家戴玉强曾出演过这部作品。杨茗起初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只买了100元的门票。两年时间过去,虽然具体的唱段已经记得不甚清晰,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却让杨茗始终难以忘记。“歌剧厅太辉煌了,而且现场近距离看到这些熟悉的艺术家,那种兴奋和激动是完全不一样的。”

今年,杨茗第三次参加大剧院的志愿服务。两年多的时间过去,大剧院已成为杨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她最喜欢的还要数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活动。

“我听了很多讲座,也见到了很多艺术家和学者,在这样的场合里,我能看到他们非常真实的另一面。大剧院也真正地发挥了自己的资源优势,给了大家很多回馈。”北大艺术学院的刘小龙老师给杨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刘老师经常在艺术资料中心开一些古典音乐的讲座,讲贝多芬,讲肖邦。只要是他的讲座,我一定会去的。像幻灯片、视频资料等,每次他都准备得特别充分,还经常会自己打印谱子发给我们。他给我们讲过肖邦的24首前奏曲,从生平到谱子的细节,干货特别多。”

袁晨野、刘敏等艺术家也是大剧院讲座上的常客,除了专业知识,他们还经常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见闻经历。艺术家们亲切的态度让杨茗很是感慨,“他们一点架子都没有。真正有学识的人讲起课来都是深入浅出的,我真的收获特别多。”杨茗还带动了身边的不少朋友一起听讲座,让更多的人在国家大剧院这座艺术殿堂中,近距离地了解高雅艺术。

马上就访

开幕十年 大剧院票价不升反降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家大剧院已累计接待观众约1700万人次,平均每年有近180万人次走进大剧院。其中,每年商业演出观众约90万人次,参观观众约40万人次,艺术普及教育演出活动观众约50万人次。十年的时间里,大剧院不仅为观众们奉上了几千场精彩演出,也将艺术的普及落到了实处。在全体工作人员和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些印象中高高在上的舞台表演艺术:商业演出的上座率超过了85%,周末音乐会场场爆满,不少门票提前一个季度就被预订。

据大剧院市场部负责人介绍,从建院开始,大剧院就始终铭记着“人民性”的宗旨,商业演出平均票价从最初的310元左右一直降到现在的240元左右,100元价格的门票在演出中占到30%,周末音乐会和普及讲座的票价更是只有40元,达到一定等级的注册会员每年还能享受12场10元的周末音乐会和24场免费的艺术讲座。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大剧院希望通过低廉的票价让更多的观众品尝到“文化惠民”的硕果。接下来,大剧院将继续保持低票价策略,在政府扶持下推广“惠民消费季”,推出满500减100等优惠活动,让观众们用更低的票价享受高质量的演出。

 

来源: 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高倩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