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故宫“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近期将换展 哪些精彩展品不容忽视呢?

2017-10-27 09:39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0月27日讯,从9月15日起,“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在故宫午门雁翅楼展厅亮相,“明星展品”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一度引发观众排长队观展的热潮。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4日,近期,包括《千里江山图》、《游春图》在内的多幅“重量级”文物将“回库休养”,代之而来的是一批新的展品。那么,换展之后,又有哪些精彩展品不容忽视呢?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本次展览策展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王中旭。

展子虔《游春图卷》(局部)

9件宋元国宝级书画全部“休养”

王中旭介绍,本次“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的换展替换的是在展的宋元展品的部分,“由于故宫博物院有规定,宋元及以前的书画展出时间不能超过2个月,而本次展览整个在展时间为3个月,因此,我们决定在一个半月的时间节点,将在展的宋元书画全部替换。”记者了解到,目前展厅内“重量级”展品——《千里江山图》、《游春图》将按要求全部被换下,“换下9件,换上11件。”

王中旭介绍,“青绿山水”是一种以绘画技法来命名的山水画,即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本次展览的设计初衷主要是为了表现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表现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前后时代之间的演进,及其中体现的趣味变化。”

王中旭表示,换展的主要思路是保证展览的完整性,原则就是基本保证“宋元换宋元”,以保持展览水准不被降低。“唯一没法被替换的是位于正殿展厅核心的长卷《千里江山图》,因为整个展览都围绕着这一件作品展开。我们想出的办法是找到宫藏的一件乾隆时期宫廷画家仿制的《千里江山图》摹本,以保证整个展览的完整性。”

此外,本次展览的二期展品中,还有不少重要作品首次展出。“故宫博物院的古代书画藏品卷帙浩繁,本次为了筹备青绿山水画展,我们特意依照主题清点、梳引了相关的作品。许多之前未曾有机会面世的国宝级文物,都在这个主题展览中一并露面。”

《千里江山图》“姊妹卷”亮相

换展之后,人们争相观看的展子虔《游春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等重要作品,悉将回库房“休养”,那么观众来到“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经典之作呢?王中旭介绍,本次展览二期展品中,最值得一看的,要数宋人的《江山秋色图》。

这幅作品绘就了千里江山壮阔之景,山势陡峭变化,连绵不绝,山间有村落寺庙、车舆舟棹、行人商旅、文人墨客等。山石以细线勾勒轮廓,内部结构辅以少量侧笔皴法,设色以石青、石绿、赭黄为主,体现了秋山明净兼肃杀之气。

“它与《千里江山图》都属于青绿山水长卷,图中表现的场景、主题与《千里江山图》非常相似,被称为《千里江山图》的‘姊妹卷’。”不过,与《千里江山图》不同的是,这幅作品除了石青、石绿的设色外,掺杂了更多水墨、皴法的元素,透露出了萧瑟的秋意。因此,它在颜色塑造上没有《千里江山图》那么显丽,但“笔墨”上更加丰富,可以说是“各有所长”。

这件画作曾经明内府收藏,原题为赵伯驹《江山图》,尾纸有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书朱元璋跋,经梁清标及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著其贮重华宫,更名为《江山秋色图》。“根据我们的研究,它与南宋赵伯驹的风格有别,推测它的年代不会到南宋,应该与《千里江山图》年代相仿,为北宋徽宗前后宫廷画家之作。”

多幅宋元名作首次对外展出

除此之外,本次展览的二期展品中,还有不少重要作品是此前从未公开展示过的。比如南宋名作《宫苑图卷》,又如元代作品《东山丝竹图》等。

王中旭介绍,《宫苑图卷》以青绿和金线勾勒法绘出了江山间宫苑楼阁之景。构图繁密,山石轮廓以墨笔勾斫,石青、石绿敷色,并多以泥金勾勒山水、殿堂、桥梁等,富有装饰趣味。尾纸有民国吴景洲题跋,认为此卷为唐李思训的《御苑采莲图》。“不过后经傅熹年先生考证,此卷并不是李思训的作品,而是南宋‘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所绘的装饰画’。”

王中旭认为,该作相比《千里江山图》更为繁复、雅致的宫廷趣味来说,要更显“通俗”一些,民间趣味更浓一些,“将它与《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比肩展出,可以对比表现出当时民间画家对于青碧山水的理解。”

传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局部)

另一幅首次展出的作品是元代的《东山丝竹图》,它要替换的是元代胡廷晖《春山泛艇图》。这幅作品非常舒展,画心纵长187.5厘米,横宽43.7厘米,为清宫旧藏。途中表现的主题是东晋谢安早年隐居浙江会稽东山时纵情声色的故事。谢安后出仕为宰相,因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而名垂青史。图中绘崇山峻岭,先以墨笔勾皴,再染以石绿、赭石等色,山间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山脚有庭院屋舍、宾客往来及奏乐女伎。画法近于元末盛懋一路。

王中旭点评,“山水画在元代的发展过程中,元四家崛起,文人画盛极一时,水墨元素在但是非常流行,青绿山水画在元后期几乎销声匿迹。而《东山丝竹图》则为当时的职业画家在文人画风靡之势时,探索水墨与青绿融合的作品,以宏大的篇幅体现了宫廷青绿山水画与文人画、民间绘画合流之后的面貌。”

不要忽略“明星”之外的展品

两年前,十年一现的《清明上河图》曾引发“故宫跑”和大众自带板凳干粮排队6小时一睹名画风采的盛况。本次展览中,《千里江山图》再次引发了观众排队观展的热潮。那么,从本次展览策展人的角度,王中旭是怎么看待“明星展品”效应的呢?

王中旭认为,观众对这两件作品的热烈反响,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物质丰富之后,对提升精神文化水平上的热烈渴求,“这是好事”。但理性思考不难发现,许多人的观展目的还停留在“看看国宝”的猎奇心态上。“由于恢弘的气势、显丽的色彩、前期的媒体报道加上‘少年天才’画家的传奇故事,让绝大部分人进入展厅都是为了观看《千里江山图》长卷。事实上,展子虔的《游春图》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甚至要比《千里江山图》还高,但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

王中旭说,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在于系统展示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山水画的概念,以及中国艺术的精神。“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但是由于元及以后文人画的迅速发展并占据画坛主流,导致通常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印象主要是水墨山水,忽略了青绿山水在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整个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历程才是题中之义。

“事实上,排队看‘明星’、看‘国宝’并不是故宫办展的初衷。每件作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从中形成感悟和与作品的心灵交流,才是真正的提升。”王中旭认为,为提高观众的审美趣味,博物馆还需要在多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比如举办更多的展览相关讲座,及出版更多的文化普及类书籍等。”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乐琪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