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京呈

60年历史北京日报社西山基地修复 探秘山洞里的编辑部

2017-11-01 09:26 编辑:admin 来源:京呈

2017年11月1日讯,有着60年历史的北京日报社西山基地主体修缮完成。数排办公平房、隐匿在山洞中的印刷车间经过修旧如旧的整饬,重新展现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一担石沟”原址。

办公平房

北京日报社西山基地坐落于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名为“一担石沟”的赵家台和草甸水村之间的山谷中,距市中心40余公里,是北京唯一一处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以战时出版党报为功能的历史文物基地。

大山深处

西山基地始建于1957年,由东沟的办公区和西沟的生产区组成,两处建筑面积约2900多平方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保证了战备出报的需要。多年来,报社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力维护着作为国有资产的西山基地,维修了配电和避雷设施,避免了火灾隐患。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西山基地房屋长年荒废闲置。2014年8月,在北京日报社与市文物局,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区文委等共同努力下,西山基地被正式列为“门头沟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在市文物局大力支持下,2015年报社成功申请文物专项修缮资金。2016年8月,修缮保护、抢修工程正式启动。

竣工仪式

今日,修缮后的西山基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正式亮相,如今的西山基地完整地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北京日报的发展历程。北京日报社总编辑赵靖云介绍,西山基地位于长安街延长线、北京的三大文化带之一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三大文化带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抓手,希望西山基地能搭上文化中心建设这趟快车,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颗“小珍珠”。

曾经参与建设的老同志们和专家学者一起,昨天共同研讨未来如何进一步保护、利用北京日报社西山基地。再次回到60年前参加劳动的地方,漫画家李滨声、作家从维熙、北京日报原总编辑许文等几位老同志感慨万千。上世纪50年代,他们曾参与了西山基地的建设。当年盖房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已经成了八九十岁的老人。看着60年前盖起来的七排平房还在,看着墙上的五角星形状的窗户还在,看着虎皮墙还在,他们很激动,向年轻人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更为隐秘的是西沟,报纸排版车间设在海拔370米处的山洞内,洞内仍保留着通风、供暖、照明等基础设施。因战备需求,防空洞式的印刷厂前后共设置了六道防护门,承担起防毒、防空袭、防辐射等功能。办公桌上还能看到《北京日报》试运行的版面,版样上赫然印刷着“战备试验版,1971年9月27日”的字样。山洞里,当年的老锅炉、配电箱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

山洞里的编辑部

办公室

印刷房

暖气设备

配电箱

水池

60年前的灯具

战备试验版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表示,西山基地工程竣工是文化带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丰厚成果。工程经过专业人士指导,尊重历史原貌,很多历史信息都被真实地保留了下来,将是类似建筑的一个典范作品。京味作家刘一达、摄影家司马小萌等也对西山基地的进一步利用充满期待,他们认为,借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发展,这一传承着北京文化和底蕴的历史基地将焕发新的光彩。

文/ 闫雪静

摄/ 潘之望

编/ 潘之望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呈”,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京呈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